華為緣何給天才少年開出200萬年薪 因為人工智能專業實在太火了
日前,華為的一則薪資通知火了,8位“天才少年”被給予89.6萬至201萬的年薪,引發不少人關注。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8位應屆博士生全部來自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名校,分別學習人工智能、計算機、機器人等專業。
近年來,人工智能專業十分熱門,就在今年3月,首批35所高校被教育部批準新設立“人工智能”專業。來自招聘網站的數據顯示,2019年二季度平均薪資最高的15個崗位幾乎全部被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壟斷,最高的推薦算法類人才招聘月薪高達3.7萬元。目前,不少公司或大公司設立專門部門從事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研究,包括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百度、京東等。有人力資源相關專家表示,人工智能的博士頂尖人才非常稀缺,不論去哪家公司都會得到“special offer”,因為這一專業技術門檻高、人才培養周期長,而他們所做的科學研究的確有利于公司的高速發展。不過專家表示,國內其他企業和行業不必攀比、學習,人工智能熱是暫時的,各行各業都有其發展價值。
發現
8位天才少年研究領域都與人工智能分不開
據了解,華為所招聘的8位天才“少年”,全部是名校的前沿研究領域博士生。比如排在第一位的鐘釗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級碩士生、2016級博士生,培養單位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碩博階段攻讀專業都是“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秦通,2015年從浙江大學控制系本科畢業,后在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讀博士。研究興趣主要包括機器視覺SLAM,視覺慣導融合,多傳感器定位。視覺慣導里程計被大量應用于機器人領域,通過融合視覺觀測值與慣性測量值,能夠準確估計物體的位置和姿態。
賈許亞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研究領域為SDN(軟件定義網絡),擅長數學建模,他曾在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中發表多篇論文。
李屹,畢業于北大數學學院,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視覺,碩博連讀生,今年7月剛剛畢業。
管高揚,畢業于浙江大學創新軟件研發中心,研究方向為物聯網和邊緣計算。
王承珂,高中時因競賽被保送北京大學,本科直博,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信息與技術學院,主要研究終端功耗。
林晗,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睿,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計算數學專業。
據了解,華為一直宣傳要打造“全棧全場景AI能力”,比如,華為曾表示,將在全云化網絡基礎上引入全棧全場景AI能力,打造“永不故障”的“網絡自動駕駛模式”,以架構性的創新從根本上解決電信行業的結構性問題,實現自動、自優、自愈、自治的網絡。具體來說,從昇騰AI芯片,到云、邊、端全場景的Atlas智能計算平臺,為電信客戶提供強大而經濟的算力;FusionMind人工智能平臺通過全棧云化數據中心讓AI靈活部署;將AI引入全閃存和分布式云存儲,幫助客戶5G和AI時代構建智能數據底座。此外,還有自動駕駛、基站智能節能、AI綠色能源方案等,都涉及到人工智能技術。
現狀
二季度招聘中薪資最高的絕大多數崗位都和人工智能有關
綜上來看,這些學生研究領域都與計算機、自動化等方向有關。鐘釗的導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劉成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幾年人工智能領域比較火,這幾年研究所從事自動化方向的出去找工作給的薪資都比較高。這個領域、工業現在發展比較快,對人才的需求比較高,給的薪水比較高,這也是比較正常的。但是像(華為)這樣,有點太高了,我們都感到很驚奇,過去來說超過百萬的很少,鳳毛麟角,去年超過60萬就比較高了。從我們的角度來說,自動化方向培養的學生總體來講都是比較優秀的,因為自動化大部分是搞人工智能的,在人工智能的各個方向,人工智能領域的工資偏高。”
高科技熱門方向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工資偏高,從事互聯網招聘研究的BOSS直聘研究院肯定了這一說法。其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從2019年第二季度的招聘情況來看,平均薪資最高的15個崗位全部被前沿技術崗位壟斷,其中絕大多數都與人工智能有關,招聘月薪最高的崗位仍是“推薦算法”,平均薪資36950元,數據架構師、搜索算法、架構師等薪資都超過3萬元,此外,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算法工程師、圖像算法、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數據挖掘等專業都榜上有名,行業平均月薪超過2萬元。
GMIC北京2018大會發布的《AI人才競爭力報告》顯示,2019年本科就業綠牌專業(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基本與AI相關。
不過,專家認為,華為作為實力超強的高科技企業,給畢業生百萬年薪無可厚非,但國內其他企業也不必攀比、學習,我國現在的薪酬標準仍在發展中。并且,人工智能專業的熱度也是暫時的,其他專業也各有所長,不同行業之間無需攀比。
稀缺
人工智能人才供不應求 專業技術門檻高
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曾在2016年向媒體透露,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目前的確比較稀缺。
人工智能人才的稀缺也是由其技術門檻高決定的。商湯科技人力資源執行總監張春娟告訴北青報記者,“人工智能高的技術門檻,決定了 AI 人才需要較長周期的培養。目前人工智能產業迎來爆發的同時,造成了大量的人才缺口。人工智能企業想要形成技術壁壘保持領先,最關鍵的制勝因素就是人才。尤其是在AI場景快速落地的當下,AI企業急需大量應用型人才,能夠把科學理論和產業化結合起來,打破兩者之間的疆界。”她表示,AI技術將是推動國內科技革命和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理解和應用AI將成為很多行業從業人員必備的技能。在人工智能引領行業變革的新時代,懂得在行業中運用人工智能,將會成為個人和企業的一大優勢。
曠視科技的負責人對北青報記者表示,“人工智能專項人才在全球范圍來說都是稀缺的、供不應求的,一方面是由于行業需求旺盛,一方面是人才供給稀缺。”
一名大型科技公司的招聘負責人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博士人才真的很‘貴’,尤其是頂尖人才,不止是華為,每個公司都愿意給他們開高薪,我們每年也會給很多優秀的博士生‘special offer’,年薪大概在60萬到100萬左右,不過沒有200萬那么高。其中算法類的人才是目前比較熱門的,包括視覺、語音、深度學習這些方面的。事實上,公司招聘他們并不是指望他們立刻就出什么成果,也許他們的研究10年內都無法給公司賺錢,但他們確實有利于公司的高速發展,比如一些前沿領域,或者一些儲備技術,這些能為公司帶來長遠的價值。”
那么哪些人才是人工智能公司所喜愛的呢?曠視負責人表示,“在我們看來,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人工智能應用研發是有區別的,所以曠視在人才的培養上會側重兩個方向:研究科學家和全棧人工智能工程師。”據其介紹,研究科學家主要聚焦在算法上,尋求對問題的本質解法,曠視希望培養出能獨擋一面領域專家;而打造“全棧人工智能工程師”目的是要培養即能上九天攬月(算法設計和訓練),又能下五洋捉鱉(算法的工程化,研究問題和方式系統化)的全能戰士,他們既能做Research,又懂System,能建系統、造輪子。總之,全能型人工智能是非常值得珍惜的,這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時曠視也正在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讓即便沒有AI背景的工程師也能通過在曠視的工作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才。
關注
企業該如何吸引人工智能人才
人工智能領域公司如何吸引優秀人才?據張春娟介紹,目前,商湯科技擁有超過1000名科研人員,其中包括200余位來自世界名校的博士生,是亞洲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華人科學家群體。
有趣的是,除了有競爭力的收入外,商湯還依靠技術優勢吸引人才。比如商湯科技擁有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平臺SenseParrots和能夠搭載15000塊GPU的超大深度學習超算中心。憑借商湯科技強大的計算力,其他企業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訓練出來的模型,在商湯可能只需要一周時間。研究人員整體實力會得到快速提升,對人才吸引力很大。
此外,商湯也一直注重與眾多高校保持合作:商湯與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達成深度合作,形成協同創新校企聯合體,讓高校人才深度參與工業界的技術落地研究;以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同建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來說,整個項目中,商湯科技為清華大學深研院的研究生提供年度科研項目及專業實踐崗位,為每一位學生配以企業導師全程指導。
為了加強科研,企業還設立博士后工作站。2018年9月,經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審批,北京市商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商湯博士后工作站將配備商湯科技最強的科研導師隊伍,博士后人員能夠獲得充足的資源支持,并獲取參加國外學術會議的資助與交流活動的機會。
據曠視負責人介紹,曠視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雅圖設有五大獨立研究院,員工超2000人,其中科研團隊占比超60%,擁有國內外在申及授權專利1100余件。在國際人工智能頂級競賽中,曠視多次擊敗谷歌、微軟、臉書等知名企業,攬獲32項世界技術評測第一。對于曠視來說,人才是保障技術領先性和研發實力的基礎。通常來說,公司通過三個通用渠道、一個平臺和一個橋梁來進行招聘。三個通用渠道是:利用中國C9高校全覆蓋校招、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隊程序員奇才收攏、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吸納三個渠道招收人工智能創新研發人才1000余人。一個平臺是:借助人力與社會資源保障部國家一級博士后工作站資質,為尖端人才提供平臺,35名博士進入企業工作。一個橋梁是:啟動海外人才領航計劃,聯合市政府、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政府引進姚期智、孫劍、危夷晨等18名海外院士、中青年科學家等計算機視覺“專才”配備團隊。目前,曠視科技已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持續打造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集聚地。
聚焦
已有35所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專業
就業前景這么好,今年,“人工智能”專業也成為不少考生和家長眼中的香餑餑。2019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根據通知,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建設資格,其中包括浙江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等。
4月,北京大學專門設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此外,已經有31所高校自主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有24所高校已經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與人工智能分不開的是,還有25所高校獲批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50所高校新增智能制造工程專業,96所高校新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101所高校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203所高校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
今年的高考生還發現,清華新增了“人工智能學堂班”(簡稱“智班”),將從2019年秋季開始招收本科生,首批預計30人。智班成為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第八個實驗班,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院長姚期智院士將擔綱智班首席教授。此前,清華已經于2005年開設了“姚班”,也就是姚期智院士成立的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實行階梯式培養,前兩年著眼計算機科學基礎知識強化訓練,后兩年實施理論、安全、系統、機器智能、網絡科學、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專業教育,覆蓋計算機科學前沿領域。
北大的“圖靈班”雖然成立較晚,2017年5月才成立,但很快,就宣布增設人工智能方向。原先30人的班級擴展為60人,兩個方向分別學習。圖靈班在教學設置上,由北大數院教授為圖靈班學生指導基礎數學訓練;國內外頂級學者受邀引入前沿的專業課程;今后還會給學生大量參加海外交流的機會,使每位學生都將在國際名校進行交換學習,跟隨活躍在世界計算機科學研究一線的優秀學者從事科學研究。圖靈班成立的初衷,也是培養計算機界的領軍人才。
在浙江大學,也有一個“圖靈班”。是2019年新成立的,重點培養計算機領域卓越創新人才,首屆招本科生60名左右。浙大圖靈班實行全科式基礎強化,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基礎能力的培養,在前兩年加強通識教育,以及計算機、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礎。
“我們期待培養出未來能在我國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中發揮領軍作用,并有潛力成長為國際一流工程師、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優秀拔尖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鄭南寧表示。西安交大也從2018年設立人工智能試驗班(在2018年的高考招生選拔20人,校內新生選拔25人,少年班選拔10人,共計招生55人)。
這一專業的學生學什么?據透露,他們不僅要學習計算機、數學方面的基礎課程,還要學習認知與神經科學課程群: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基礎、人類的記憶與學習、語言與思維、計算神經工程等,以及根據不同方向開設的:無人駕駛技術與系統實現、游戲設計與開發、計算機圖形學、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機器人規劃與學習等等。
而圖靈班的學生還會更多接觸到與學科前沿接軌的課程內容,例如,“離散數學”課程除了覆蓋集合論、圖論等基本知識外,還講授博弈論、密碼學等延伸內容;這學期,隨著區塊鏈的大熱,圖靈班也順勢開設了區塊鏈相關的課程。
應用
人工智能已在自動駕駛、語音識別等領域嶄露頭角
從百度公司的AI開放平臺來看,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在多個行業有所應用,包括智能教育、智能工業、智能零售、智能政務、智能農業、信息服務、企業服務等等。比如在自動駕駛上,可以針對車載場景識別駕駛員使用手機、抽煙、不系安全帶、雙手放開方向盤等動作姿態,分析預警危險駕駛行為;在語音識別方面,可以將60秒內的語音快讀識別為文字,可實現人機對話、語音搜索等。人工智能代表了前沿科技的方向。
張春娟表示,商湯專注于賦能各行業,建構人工智能商業生態。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商湯科技一方面深入垂直行業,為行業提供成熟的計算機視覺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不斷拓展覆蓋范圍,致力于用AI打通不同行業和領域,從而獲得交叉成熟效應帶來的巨大收益。目前,商湯科技在多個垂直領域的市場占有率位居首位,涵蓋智能手機、互聯網娛樂、汽車、智慧城市以及教育、醫療、零售、廣告、金融、地產等多個行業。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責任編輯:李思陽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