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呵護綠水青山?展現田園美景

            2019-07-24 09:13: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安徽黃山市黟縣宏村一景。

              白鷺在新安江上游萬安壩水域飛翔嬉戲。

              安徽馬鞍山濱江公園俯瞰。

              安徽巢湖市老驥幼兒園小朋友在地球日活動中為小樹苗澆水。

              游客在安徽安慶市楊亭村生態果園采摘楊梅。

            ?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呼吸更清潔的空氣,喝更干凈的水,享受更優美的環境,是群眾的熱切期盼。放眼江淮大地,清流奔涌,群峰競秀,河山壯美。安徽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探索出護山、護水、護岸三條創新模式,為生態文明安徽樣板作出實踐注腳。

              ――編?者?

                   

              黃山新安江――

              生態補償?碧水奔流

              本報記者?朱思雄?韓俊杰

              從安徽休寧縣六股尖發源,新安江逶迤東流,匯入錢塘,串起皖浙兩省的人緣相親。然而,由于“一江跨兩省”,新安江一度陷入同一流域難以統一管理的窘境,出現了上游來水水質持續惡化、千島湖水環境污染日趨加重等問題。

              2012年,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正式啟動。皖浙兩省約定,當新安江在兩省交界處的水質優于約定值時,下游的浙江即要給安徽一定的經濟“補償”,反之,則安徽向浙江“補償”。上游地區主動保護、下游地區支持上游發展,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安江方案”。

              休寧縣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韓少俊說,“過去到了汛期,江面上的垃圾最少需要二三十輛車拉走,接近100噸。而現在,即便是在汛期,垃圾也基本沒有了。”2012年以來,新安江上游流域總體水質優于約定值,安徽每年向浙江境內的千島湖輸送60多億立方米干凈水。

              歙縣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潘勝利介紹,試點實施以來,沿新安江干支流累計退養網箱6000多只,涉及漁民3萬多人,確保了水面清波蕩漾。

              歙縣街口村村民程武如今是新安江上12支環保打撈隊中的一員。“治水惠及今人,更造福后代。我相信政府!”程武樂呵呵地說。

              黃山市通過資金直補、轉產扶持、貧困救濟、就業培訓等措施,對漁民進行后續扶持,建立完善后續扶持機制。同時,開展增殖放流50余次、投放魚苗3300萬尾,保護新安江水域物種的多樣性。

              “以前發展都是靠山上那點木頭,這些年采伐量逐年下降,指標都用不完。”黃山市委書記任澤鋒感慨。

              如今安徽省已把“新安江模式”復制到全省空氣、森林、濕地等生態空間,同時拓展到滁河、洪澤湖等跨省流域,從源頭上確保大江大河碧水奔流。

                

              馬鞍山――

              鐵腕治江?水清岸美

              本報記者?韓俊杰

              張鵬15歲起便跟隨父親在長江上捕魚。今年5月,隨著長江大保護的推進,安徽馬鞍山市全域漁民退捕轉產工作全面展開。包括張鵬在內的上萬名漁民,陸續告別“水上漂”,搬進安居房,加入新成立的石臼湖巡邏隊,開啟新生活。

              從捕魚人到護魚員,變化的不只是身份,更有觀念。“巡邏時,發現偷捕分子常使用地籠、迷魂陣等違法漁具,魚不管大小都會被‘一網打盡’,這種捕撈方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極大。”

              日夜守護著長江下游唯一的通江湖泊,張鵬愈發覺得責任重大:“我們生于水,長于水,一定要把水岸守好、保護好,把一汪清水留給子孫后代!”

              薛家洼,長江奔騰到此流速放緩,長期以來逐漸成了漁民、漁船聚集地。在以前,即便是當地人,也很少有人知道薛家洼在哪。為啥?環境臟亂差,沒人樂意來。

              “過去這里可以說是‘揚塵滿天飛、污水遍地流’,出門都要穿膠鞋。”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金妹直搖頭:“別看這里不大,以前卻是岸上非法碼頭林立、亂搭亂建嚴重,江面漁船聚集、垃圾隨意傾倒。”

              今年5月,漁民上岸、搬遷拆遷、修復江岸、植樹復綠等一系列工程旋即展開,金妹一家也作別舊居,準備搬入政府幫申請的經濟適用房。

              伴隨著整治行動全力推進,漫天飛舞的灰塵不見了,遍地橫流的污水消失了,臟亂差的非法碼頭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新綠、景觀平臺、濱江游道……

              長江之美,在江更在岸。過去,寶貴的岸線曾被大量非法碼頭、砂場占據,不僅讓城市“臨江不見江”,更讓長江生態系統“紅燈”頻閃。如今,鐵腕治江讓沿江生態萬象回春,馬鞍山乘勢而上,通過精心雕琢長江東岸23公里岸線,重塑城市“外灘”,讓百姓盡享“近江親水”之樂,感受“生態福地”之美。

                

              安慶――

              林長上崗?荒山變綠

              本報記者?朱思雄?韓俊杰

              楊亭村位于安慶市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麓,原本是一個城鄉邊緣地帶的偏僻山村。早些年,為了發家致富,村里各種小型林場泛濫,小煤礦、小磚廠林立,導致曾經的綠水青山逐漸變成荒山。

              “我們村地處丘陵地帶,限制了田地耕種作業。”村支部書記楊凱介紹說,“想過招商引資,嘗試發展工業,但工業進村勢必會影響村里的生態環境。”

              不準在山上伐一棵樹。1998年,村里定下規矩。在關停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后,楊亭村開始栽上了楓樹、茶樹、楊梅樹等。見縫插綠,四季有景。

              2017年6月,安徽在全國率先啟動林長制改革,黃梅戲故鄉安慶作為試點城市之一,唱起綠色發展的好戲。

              “林長制形成了林長牽頭負責、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安慶市委主要負責人介紹,還將進一步推動林長制立法。

              林長幫忙,楊亭村的生態更好了,經濟效益也來了。坐擁2700畝集體林場,楊亭村發展集體茶園,創辦村集體茶廠,打響龍山野茶品牌。“我們村產的茶葉供不應求,很多客商提前就到村里收購。以前一年的收入差不多就夠家里的日常開支,如今有了茶林,每天干七八小時,一年單務工費就能拿到1萬多塊錢。”村民嚴藕蓮談起茶林一臉興奮。

              如今,村里人均純收入1.594萬元,集體收益達150余萬元,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250人全部脫貧。

              “現在是‘綠水青山帶笑顏’!”五橫鄉黨委書記陳杰南笑著引用黃梅戲的唱段來描繪前景。如今的楊亭村,白墻黛瓦,垂柳依依,干凈整潔的文化廣場毗鄰農舍,小學、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人民視覺、新華社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4日 12 版)

            (責編:莊紅韜、楊曦)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