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似火。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更為火熱,全新的“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正進行緊張的最后測試。今年9月,系統就將正式推出。
與過去中小企業國內信用貸款融資方式不同,局長何曉軍介紹,平臺依托廣東“數字政府”的數據資源,實現信用評價和線上融資對接。系統得到需求方許可,可自動抓取不同職能部門錄入的企業納稅記錄、供應鏈訂單、知識產權記錄等,甚至可抓取反映企業運行狀態的水電煤氣等數據,作為中小企業融資信用評價重要指標。
這個面向廣東1100萬家中小微企業的全新融資平臺,是廣東“數字政府”在改革創新中鍛造的助推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利器。
“廣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攻堅,以改革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表示。
破除“信息孤島”,深化“數字政府”改革
身份證遺失補辦,可以在社區自助辦理了!在廣州市越秀區頤德大廈7樓政務服務一體機前,機關工作人員肖恒輝駕輕就熟地點擊顯示屏上身份證遺失換領鍵,輸入身份證號和聯系電話、掃描相片,后臺審核通過后,換領業務即告完成。
數字廣東公司首席執行官王新輝介紹,“數字廣東”政務服務一體機已經進駐廣東各街道及社區。除了身份證換領業務,出入境簽注、稅務、司法、海關等200多項政務都可通過一體機辦理,諸多需職能部門蓋章的業務都能通過政務一體機辦理電子印章打印。
曾經,廣東林林總總的數字化平臺和數字化窗口數據無法互聯互通,“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問題突出。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逯峰介紹,針對政務信息化建設分散化、碎片化等問題,廣東于2017年啟動“數字政府”改革,全面撤并調整省信息中心以及省直各單位全部44個信息中心。
廣東在互聯網上構建了全新的“數字政府”,通過統一政務云平臺和數字架構固化各項辦事流程,倒逼政府各部門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標準化、規范化和效率化,壓縮不必要的自由裁量權,讓辦事環節有跡可循,接受高頻監督。
在“數字政府”改革推動下,廣州建立了“一卡通行、一號接通、一格管理、一網辦事、一窗服務”的新型社會治理政府公共服務模式;在深圳,人才引進、民生服務、涉企服務等諸多領域,只要把相關材料錄入系統,審批結果就會自動生成;惠州推出網上中介服務超市,有效杜絕“紅頂中介”現象;民生服務微信小程序“粵省事”目前已推出687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指尖”辦理……
將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有機結合,“數字政府”改革正成為廣東規范權力運行、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再創營商環境新優勢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圍繞大灣區建設,推動高水平開放
港珠澳大橋橋頭收費站,一輛香港內地兩地牌車輛駛入人工收費通道,司機掏出信用卡,靠近銀聯移動支付受理設備輕輕“一揮”,系統即從他的卡里扣除港幣,而終端即可適時結算人民幣。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機關工作人員孫方江解釋說,不要小看這普通的“一揮”,如果將這個為港珠澳大橋量身定制的跨境移動收費系統擴展到大灣區其他消費場景,大灣區內支付問題將迎刃而解。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正式頒布實施,大灣區內各項措施正如火如荼推進。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葛長偉介紹,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更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大灣區涉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建設中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啟新征程的嘗試。
以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廣東加大力度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一地兩檢”通關政策落地。港珠澳大橋開通后,珠江口西岸與香港之間的車程從原來的三四個小時縮短至半小時,廣深港高鐵使香港與廣州融入1小時生活圈。在與港澳規則銜接方面,重點深化人才培養、資格互認、標準制定等領域合作。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的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廣州光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劉茂華通過廣州市“人工智能+機器人”(AIR)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系統,經由智能機器人識別身份、打照、發照、歸檔,很快就領到了營業執照。
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潘玉璋介紹說,南沙在全國率先推出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一般企業登記只需在電子化商事登記自助機上完成實名認證、名稱住所申報等程序,系統10分鐘左右就能自動給予反饋,最快15分鐘就能拿到營業執照,在這方面廣東與港澳正在接軌。
7月18日上午,在東莞商事登記改革體驗館,東莞市政府與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中國委托公證人協會有限公司簽訂《莞港商事登記合作框架協議》,莞港兩地正式啟用簡化版香港公證文書,并推進公證文書電子信息共享。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張文獻介紹,跨境商事登記全程電子化改革,困難主要在于境外主體電子簽名與內地無法互認。東莞市對跨境商事登記進行流程再造,通過內地委托公證人對香港投資者及有關人員的簽字進行公證,并在相關文件進行電子簽名的方式,推進大灣區跨境商事登記全程電子化改革進程。
以大灣區市場連通、貫通、融通為重點,推動規則相互銜接,大灣區建設將推動廣東在更高水平上擴大開放,成為引領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直面發展問題,激發改革創新活力
“這里是一個‘四不像’的地方,”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院長嵇世山幽默地介紹,他們這里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
作為新型科研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探索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打造出了高效立體的孵化體系。22年間,獲得授權專利300多項,孵化企業2500多家,培養上市公司21家,成為廣東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認為,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也面臨一些問題:產業整體水平有待提高,低端產業仍占較大比重,新產業還不能完全挑起大梁,特別是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亟待加強,一些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重大裝備受制于人……這其中涉及科技管理體制、人才發展機制、區域創新資源分布、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等諸多體制機制問題。
首先要理順創新的體制機制。2019年初,廣東頒布《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即廣東“科創12條”),將科技計劃項目向港澳開放,建立省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機制,并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創新人才高地建設、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堅持大力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廣東先后出臺“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外資十條”“穩就業九條”等系列政策,這些涉企惠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優化了營商環境,激發了市場活力。
高質量發展呼喚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廣東省委提出,要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啟示,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以更高的境界、更寬的視野和更大的格局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著力破解發展的質量問題、效率問題、動力問題,推動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轉變、廣東速度向廣東質量轉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3日 04 版)
(責編:栗翹楚、莊紅韜)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