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天之圣湖”科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納木錯站本部
納木錯站監測設施
青藏高原首個大型浮標式湖泊監測平臺在納木錯投放運行
通往西藏納木錯的道路并不容易,這需要翻越海拔5190米那根拉山口,吸足滿滿3瓶近1升的罐裝氧氣,腸胃還需歷經4個半小時的“翻江倒海”。
這條路的終點是海拔4730米的中國科學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納木錯站)。它位于“天之圣湖”納木錯之畔、背靠念青唐古拉山脈雪峰,被視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綜合觀測站之一。
這條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研究員王君波走了15年,他稱其為科研“朝圣”之路。
今年,再次前往“朝圣”的王君波有了新身份——納木錯站站長。“對青藏高原、對納木錯沒有感情,是不可能堅持下去的。”望著不遠處若隱若現的納木錯,王君波十分感慨。
15年,造就世界最高觀測站
1973年,第一次青藏科考中老一輩科學家在極為艱苦的考察條件下對納木錯開展了首次綜合科學考察。隨后,幾代青藏科考人承襲衣缽,在這條“朝圣之路”上走了40多年。
高寒、缺氧,孤獨、清苦,要在納木錯建設固定觀測研究站并常年維持正常運轉,難度相當大,需要科研人員克服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
2005年,一頂帳篷、一輛摩托車、一個皮劃艇和幾臺簡易的測量儀器,這些構成了納木錯站初期的全部“家當”。
高原上各種條件極缺,但“驚心動魄”的故事卻從不缺乏。
“當年7月到10月,我們在帳篷里住了3個月。10月17日的那場大雪把帳篷都壓塌了。”次多記得建站之艱的每一個細節,他是納木錯站最早的“元老”。
過去,因環境惡劣、設備缺乏,科考人員常常“望湖興嘆”。次多記得,人力背負儀器設備上冰川、騎摩托車環湖測量河流……那時,科考團隊用了4年時間才摸清了納木錯的“家底”和水文環境特征,掌握了納木錯的水深分布情況和儲水量大小,期間獲得了首個11米湖泊巖芯。
王君波回憶,建站初期,一次在納木錯主湖區測量采樣結束,返回時忽起大風,逆風而行致小平臺發動機的汽油耗盡,他們困在湖中無法靠岸,黑夜、風雨,一切條件都不利于救援行動,“我們仨一人抱一根三腳架的鋼管,拍打彼此以免睡著,靠打火機發信號、靠二鍋頭酒御寒”。
“什么樣的經歷都有。”王君波的語氣很輕松。再回首,這些細節在王君波口中早已化作了“故事”說與聽者。
“隨著西藏自治區經濟發展和國家對基礎科研事業的不斷投入,現在這條路以及相關的科研條件都已得到大幅度改善。新一代的‘青藏人’正繼續沿著這條路,以飽滿的熱情持續不懈地付出著。”王君波說。
獨一無二的科學“寶藏”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納木錯有著世界上極惡劣的環境,但也蘊含著最具吸引力的科學“寶藏”。
納木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作為羌塘高原典型湖泊系統,納木錯流域內具有豐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湖泊、冰川、河流、凍土、季節積雪、高寒草原(草甸)、濕地等。也因此,此地成為研究該區域乃至整個青藏高原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的天然實驗室。
透過它,可揭示過去百萬年間高原生態系統演化史,也可窺見青藏高原區域生態過程與全球變化的響應。
“這里的生態系統、水文循環過程等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希望站在高原上看得更遠。”說到這里,納木錯站“90后”科考人員黃磊的眼神里充滿著熾熱,從2012年起以青藏高原所研究生身份到站上算起,他已參與了十余次不同規模的湖泊科考。
自建站以來,納木錯站圍繞“冰川-湖泊-大氣-生態系統之間相互耦合關系”,開展了冰川與湖泊變化過程及相互關系和氣候響應、湖泊物理化學水文過程及環境影響、生態系統格局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等六大觀測研究內容。
納木錯站還為第二次青藏科考提供重要的觀測數據與后勤保障。今年5月23日,“極目一號”大氣浮空艇科考團隊在納木錯站開展了集中強化觀測,創造了7003米同級別浮空艇的世界最高紀錄。
新時期,納木錯站肩負了新使命。除了原本的觀測職能,納木錯還作為服務于第二次青藏科考“兩江兩湖地區”基地建設。
王君波告訴《中國科學報》,兩江兩湖地區代表了西藏最大的內陸湖盆流域系統及亞洲水塔外流區的源頭區。近年來,氣候變化已導致該區域冰川、湖泊、濕地及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依托納木錯站,可開展亞洲水塔水資源變化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氣候變化背景下亞洲水塔變化趨勢及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建設等觀測研究。
從一流的觀測到一流的科學
15年來,王君波與納木錯站共同成長。他從博士后成長為站長,見證著納木錯站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當年那頂承載一代科考人熱血和青春的帳篷早已不知蹤跡,“退役”的皮劃艇也被擱置在站上一隅,但青藏高原科考精神在新建的二層小樓里得以傳承。
這里目前已總共“入駐”了40多臺儀器設備、3臺皮卡車和越野車,剛剛修葺完成的陽光大棚里種滿了瓜果和蔬菜。此外,還設計了非常詳細救援保障計劃,大型科考隊可配有隨隊醫生,緊急情況可調動直升機救援。
王君波任職后,啟動了儀器設備清查維修和信息化管理,以及站部主樓和住宿條件等基礎設施的修繕工作,新增陽光房和文娛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建設活動,地暖和有氧房正在計劃中。
“野外臺站是青藏高原所的立所之本。這里太艱苦了,希望通過改善條件,盡量為大家順利開展科研工作提供基本保障,這是最重要的。”王君波說。
工作人員有了溫馨的“安定之所”,越來越多的科考人員加入高原湖泊“探秘之旅”。
新裝備也紛紛“上馬”,6月底,搭載有水質多參數儀、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和自動氣象站等監測設備的大型浮標式湖泊監測平臺在納木錯投放運行,將通過信息化手段支持青藏高原大型湖泊現代過程綜合觀測。
此外,中德合作“TransTiP”項目、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等正在把納木錯站推向開放合作的國際化。
“先做一流的觀測,在此基礎上再做一流的科學。”王君波說,“觀測和研究是納木錯站的首要任務,而要沖刺國家級野外臺站,還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所內外資源的有力支撐,這需要傾注全所之力。”
“在艱苦的環境中,更需要精神的支撐。”專程到站上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青藏高原所黨委書記董偉鋒希望,納木錯站要成為青藏精神的弘揚者,不忘服務國家戰略的初心,勇攀高峰。(韓揚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