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政府花錢曬在陽光下
今年的部門決算在內容上表述更細致,部分內容細化公開到功能分類項級科目,為社會監督提供了更有操作性的途徑。中央部門公開決算報告以后,各部門要以誠懇的態度聽取社會意見,積極改進工作。只有建立起了政府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預決算公開制度才能顯示出更多的積極意義。
7月19日,中央部門開始公布2018年度決算報告。這是我國中央政府部門連續第九年向社會公開年度決算,也是去年完成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新組建的中央部門第一次公開年度決算。這次公開年度決算,不僅向全社會公布了中央部門的財政資金運用狀況,而且為全社會提供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一個檢閱視角,公眾可以通過對中央各部門的決算報告的審讀,看到此次改革的成效。
政府部門向社會公開財政預算、決算報告,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形成的一項重要的制度,體現了權力來自人民并接受人民監督的原則,實施以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央部門的財政預決算公開以后,政府花的每一筆錢都曬到了“陽光”下,有利于公眾知曉和監督。預決算公開制度建立之前,政府部門的“三公”消費居高不下,不僅導致財政資金的浪費,而且致使一些部門出現了嚴重的腐敗。在預決算公開制度建立后,“三公”消費首先受到了有力的遏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的“八項規定”等重要政策規定使“三公”消費逐年減少,這在剛剛公布的中央部門2018年決算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其意義不僅在于省下了大量財政資金,而且促進了黨風、政風的改善。
相比往年,這次中央部門公開決算的一大亮點是,各部門的績效自評公開項目增加至275個,保證了決算公開的力度更大,更有供公眾研究、評判的價值。
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對這項工作作出了總體部署,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今年財政部選擇20個重點項目績效評價報告,隨同2018年中央決算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涵蓋農業農村、生態、科技、文化、信息化、教育、體育、醫療、社會救助等多個領域,大多是社會高度關注的內容。綜合各部門的評價結果來看,多數項目預期績效目標已基本實現。更重要的是,從此次年度決算公開中各部門積極引入績效評價項目的情況來看,中央提出的建成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目標可望提前實現。
中央部門公開2018年決算,有利于加強公眾對公共財政的參與和監督,推動政府部門改進工作。此次公布的中央部門決算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預算中的“三公”經費大多沒有用完,如財政部和國資委的“三公”經費只用去了預算額度的67.4%和54.4%。“三公”預算出現大幅度的節余,一方面表明這些部門恪守“八項規定”,大幅度減少了“公款”消費。另一方面,“三公”經費能夠有這么大的節余額,也折射出一些中央部門在預算中對“三公”經費的口子仍然開得較大。由此可見,預算中有必要對“三公”消費卡得更緊,否則這么多資金滯留在部門,有可能推動“三公”消費重新走高。
今年的部門決算在內容上表述更細致,除部分涉密信息外,部分內容細化公開到功能分類項級科目,為社會監督提供了更有操作性的途徑。中央部門公開決算報告以后,不意味著這項工作已經大功告成,各部門要以誠懇的態度聽取社會意見,積極改進工作。只有建立起了政府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預決算公開制度才能顯示出更多的積極意義。
目前,中央部門普遍建立有新聞發言人制度,新聞發言人可以在近期積極聽取社會意見,選擇公眾反映集中的問題公開回答,也可以通過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回答媒體訪問,讓決算報告中難以呈現的內容通過這種形式得到更詳盡的公開。通過這些努力,可以推動政府部門更加自覺地接受公眾的監督,可以讓預決算公開收到更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鮑一凡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