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傳承新生”湘西苗繡公益項目啟動,來自湘西苗寨的4萬余枚苗繡繡片,肩負傳遞美好、集結愛心力量的使命來到城市,將通過衣物捐贈公益活動傳遞至愛心人士手中,建立苗寨與城市對美好生活共同追求的鏈接。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秘書長唐九紅在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傳承新生”湘西苗繡項目是基金會在文化扶貧方向的創新嘗試,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我們的共同奮斗目標,項目面向湘西苗寨繡娘開展技藝培訓和刺繡實操,不僅將少數民族繁衍生息沉淀出的美好帶給更多的人,也通過刺繡勞動支持了湘西苗繡技藝提升和隊伍建設,為苗寨婦女增加勞動收入來源的同時還能兼顧家庭子女,體現女性自立自強的態度和自身的尊嚴與價值,喚起當地人用勤勞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精準幫扶讓繡娘回家
項目與當地婦聯、苗繡行業專家聯動,在鳳凰縣、花垣縣、吉首市、古丈縣選取了6個苗寨試點,招募家庭經濟困難的、掌握稀缺針法的、對苗繡有熱情的繡娘700余名,開展苗繡技術培訓和刺繡練習。兩個月下來,試點的繡娘隊伍穩定,技術熟練程度有所提升,項目回收了繡娘練習中的4萬余枚繡片,令繡娘有了人均1300元的收入,足以分擔老人買藥、孩子上學的支出。
“參加苗繡項目,讓我們所有農村婦女聚集在一起,照顧家里的同時,做些手工活,繡點繡片,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實現就業,是非常安心的一件事情,挺好的。”今年29歲的繡娘施洪珍,坪朗人,2014年因父親患病,她家被納入建檔立卡戶。為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她曾外出務工,由于學歷、技術、資金等條件限制,收入一直不高。隨著苗繡項目的啟動,外出務工的“繡娘”也陸續返鄉就業。
傳統技藝之美煥發新生
苗繡見山繡山,見水繡水,在一針一線中,記錄著古樸的生活智慧和哲學。苗族女性獨立、自強、熱情的個性也融入到了苗繡的針腳中。繡娘易華說,“苗繡不同于蘇繡、蜀繡那樣精美,苗寨人是要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情繡出來,繡在我們的衣襟上、帽子上、孩子的圍兜上,伴隨我們生活,圖樣歷久彌新。”
“傳承新生”湘西苗繡公益項目通過發掘蝴蝶、牛、魚等5種苗繡常見圖案,創新詮釋了“奮進”“凝聚”“融合”“新生”“母愛”這五種傳統的美好力量,結合現代審美的元素將繡片加工制成徽章、帆布包等生活常見的配飾,讓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接駁,連通苗寨與城市的脈動。不僅將傳統苗繡技藝之美與當代人共享共勉,令彼此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也借助傳統文化中沉淀的人文精神,激勵當代年輕人用創新和創意,創造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鐘蕾蕾)
[ 責編:楊帆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