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住房租賃合同》示范文本(以下簡稱“合同示范文本”)發布,其中提到“不得改變房屋內部結構分割出租、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個房間居住的人數不得超過2人”等內容。范本一出,關于隔斷房的話題再次引發大眾關注和討論。
合同示范文本發布后,不少青年租客“心情復雜”:新范本對市場規范化管理的建議,事關大家安全,初衷是好的。但也擔心一刀切會影響租房價格,給生活帶來壓力。群租市場亂象,靠禁止隔斷房能夠杜絕嗎?是否有更好的方案,讓消費者獲益、市場穩定、政府監管更便捷?
整治隔斷間引熱議,租客擔憂租房難
實際上,北京租房青年的擔憂不無道理。社科院的《北京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8~2019)》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數量為 2170.7萬人,大量密集的流動人口,居住是必然需求。《2018城市居住報告》也顯示,由于收入水平所限,合租的成本優勢更為明顯,因此北京的合租占比達到了57%。
大量的合租人口對應著大量的合租需求。北京租賃人口共800萬人,但目前租賃房源量約為350萬間,租房市場面臨著400萬間以上的租賃缺口。現實問題催生租房市場剛需,這也為隔斷房提供了需求基礎。
專家表示,目前北京的租客年齡集中在20-35歲,對于剛剛進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來說,面臨著不豐盈的錢包與切實的居住需求之間的矛盾,“隔斷房有利于供需的平衡,如果一刀切管理隔斷房,多少會影響到房屋的供給量與價格,影響城市青年們的生活。”
隔斷房應疏導而非堵截:明確標準,統一監管
那么,如何有效管理隔斷房呢?
財經評論員江瀚認為,隔斷房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很難在短期內完全被消滅。與其讓隔斷房像打游擊戰一樣存在在政府監管不到的角落和盲區,不如對隔斷房推出明確標準。
“對于安全隱患大、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隔斷房予以堅決取締。但對于符合標準要求的隔斷房,允許其在監管所明確的范圍之內存在。”江瀚說。
日前,在央視《財經評論》欄目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衛民表示:“從供給面來看,應在租賃住房的技術標準上做一個更明確或更因地制宜的設計,大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可能對于群租的界定和對房屋經濟適用性的標準是大不一樣的。”
央視財經評論員馬光遠也表示:“中國租房市場,需要更高層面的立法來規范;需要更多公共政策資源的投入,包括行政資源、人力、物力來關注和服務這個市場;要有有效的政策設計,鼓勵更多機構參與這些能夠給中下收入階層的人提供住房的體系,增加供應。這個鼓勵要讓他們得到實惠,要包容。”
隔斷房市場規范化管理,上海、廣州等城市具有成功經驗
面對市場需求,如何在隔斷房安全與消費者需求中找到平衡點?
據記者了解,近幾年,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超一線與新一線城市,已經或正在落地隔斷房合法化,允許在符合包括安全、居住面積等條件下,經由專業化機構改造升級隔斷房。通過增加供給,穩定房價,滿足市場需求。
江瀚表示,在上海、廣州等隔斷房合法化的城市,由專業機構搭建的隔斷房品質,與以往由黑中介、房東等違章搭建、安全隱患大的隔斷房相比,已經有巨大提升,符合相關安全標準。“合法隔斷房在空間大小、租住感受、房屋品質、安全性等方面上已有本質變化,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一刀切。”
相關專家也表示,傳統意義上的群租房,與目前被推到風口浪尖的專業機構的優化,不是一回事,應尊重市場規律,針對性區別對待。“在階段性發展現狀下,借鑒上海等城市隔斷房合法化帶來的政策紅利,對符合條件的隔斷房進行合法化管理,既不浪費社會資源,也滿足了人民群眾與城市共成長的切身利益,又體現了相關部門為民執法、科學管理的心態。規范化、合法化管理隔斷房,讓消費者、市場、政府相關部門多方共贏。”(一鳴)
[ 責編:武玥彤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