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垃圾分類 告別“無感”時代

            2019-07-15 17:33:02     來源:光明網

              今年夏天,“垃圾分類”無論在網絡上還是生活中都成為了絕對的熱門詞匯。網絡上,各種垃圾分類知識讓人應接不暇,干濕分離垃圾桶、彩色分類垃圾袋等等新興物品也迅速走紅網絡,為大家的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便利;生活中,人們在茶余飯后之后,也會相互探討下“這個是什么垃圾”?還有媒體報道稱上海人現在見面打招呼都會說上一句“今天你垃圾丟了沒?”

              以往常被我們忽略的垃圾,如今受到了特別關注。“提倡垃圾分類就是要讓人們對垃圾從‘無感’到‘有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

              垃圾分類:讓不便利變為習慣

              以前是所有垃圾一袋扔,現在卻要按照分類標準分成四袋;以前是出門時帶上垃圾扔掉就好了,現在則是要定時定點進行垃圾投放……很多人不禁抱怨:垃圾分類給生活帶來了許多“麻煩”,每天在垃圾分類上要多花許多時間,而且分錯還要罰款……

              劉建國說,垃圾分類勢必會帶來一些不便利,正是這種不便利使人們對垃圾從“無感”到“有感”,從而才會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是否合理,進而更自覺地參與垃圾分類。

              劉建國說自己已經堅持垃圾分類十幾年了,并沒有感覺在這個過程中多花了幾分鐘。“養成習慣就不會感覺是在耽誤時間。如果每個人都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習慣會固化為素質的一部分,社會文明水平就提高了。”

              垃圾分類在給百姓帶來不便利的同時,也會增加政府的壓力。“百姓前端做垃圾分類了,就會有興趣、有動力關注并監督后端的垃圾收集、垃圾運輸、垃圾處理是怎么做的,增加后端運作的透明度。”劉建國說,這樣就形成了社會共治,垃圾處理系統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

              垃圾分類:兩端發力 相向而行

              我國2000年開始在8個城市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至今已經走過近20個年頭。

              劉建國告訴光明網記者,垃圾分類目標是要形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良性發展鏈條,這需要從宣傳教育、設施建設兩端發力、相向而行。

              “中國垃圾分類提出近20年,在提高百姓分類意識和培養百姓分類習慣方面有其歷史性的貢獻。” 劉建國說,2000年時,垃圾分類很大層面在于宣傳教育,讓大家意識到垃圾要分類的,并使其成為一部分人的習慣。但當時各地還沒有相應的垃圾處理設施,“先分后混”的情況不能避免。經過近20年的發展,2018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高達98.2%,現代化、多元化的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逐步建成。如今,在垃圾處理設施已具備基本保障能力的基礎上,垃圾分類再抓回源頭,讓每個人盡可能多的參與垃圾分類、盡可能準確的進行垃圾投放。 (光明網記者 張倩)

            [ 責編:李方舟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