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讓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

            2019-07-10 09:39: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前,人工智能和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習近平同志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于這種改變,許多人都有切身體會。人工智能能否摘掉“冷冰冰”的標簽,真正變得“親人類”,更好造福人類呢?這是人工智能發展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體現人工智能“人格化”發展新趨向。

              近年來,人工智能開發和推廣應用取得較大突破,人工智能與醫院、物流、安防、教育、交通、金融、種植等領域的結合,正推動這些行業不斷進步。以醫院為例,先進醫療技術與人工智能系統的創新融通,催生了醫院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配送機器人等,不僅提升了醫療服務效率,而且節省了醫務系統的運營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推動醫院從數字化醫院向智慧醫院轉變。人工智能在無人機、無人駕駛等領域的運用也日漸成熟。由此可見,人工智能的運用和逐步普及,能夠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運用可能不僅僅局限于代替人類進行體力勞動甚至一部分腦力勞動,很可能會向溫暖人類心靈的方向邁進。這涉及人工智能的“人格化”。人之所以為人,一個重要方面是因為人有情感、有人格,這是機器和機械系統所不具備的。人工智能邁入深層次發展階段后,能否實現“人格化”而擁有情感?答案尚不明確,但人工智能的“人格化”發展是未來的一個重要趨勢。所謂人工智能“人格化”,是指在重視人工智能完成任務和強化功能的同時,強化人工智能的“情商”與“情感”,使其能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未來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使用者語言、行為的長期統計和分析,為使用者遇到的情感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從而建立起與人類的“情感”鏈接。這種“情感”鏈接能夠在人們最需要關懷的時候給予其心靈慰藉,讓人們感受到身邊還有一個理解自己、關愛自己的“人”。人工智能技術要達到這種效果,實現“人格化”,僅僅會分析、計算還不夠,還需要具有“主動性”。所謂“主動性”,就是當人工智能在感知到人們的需求時,無需任何指令就能主動去“詢問”“關懷”和“交流”,并能獨立處理原本應該“人為”的事件。那時,人工智能就可能從運算智能、感知智能階段發展到認知智能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人工智能發展到能溫暖人類心靈的階段,一些問題也將相伴而生。比如,這些“人格化”的人工智能可能影響人類的決策,甚至改變人類的決策。再如,過分依賴人工智能提供的情感慰藉,會衍生出相應的倫理問題、心理問題甚至社會問題。當然,所有事物的發展都不會十全十美、一帆風順。被人類賦予智慧的人工智能,其發展方興未艾,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我們要把握好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回答好人工智能發展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社會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努力讓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0日 09 版)

            (責編:莊紅韜、孫陽)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