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貧困發生率從50%降到2% 易地搬遷要讓農民“搬得出”“能致富”

            2019-07-05 15:08:06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平涼7月5日消息(記者 王曉蕾)院落安靜整潔、屋子寬敞明亮、道路硬化到家門口……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頡嶺村村民宋萬良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能從住了一輩子的山溝里走出來,住進這間86平米的現代化小樓里。

              頡嶺村地處崆峒區南部山區,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因為地理環境阻隔,村里159戶農戶分散居住在十多個溝壑中。與世隔絕、生存環境惡劣,加上產業薄弱,2013年底,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26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0.76%。?

              宋萬良家中4口人,2個孩子都在上學。這些年來,宋萬良和妻子守著30畝地,養著一兩頭牛勉強度日,2013年,他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一員。“出趟山需要走3個小時山路,一遇到下雨,村里通往外界的土路就泥濘到黏住膠鞋,一連幾個禮拜出不了門。更別說水、電等基礎設施了。” 窮了幾代人,宋萬良說誰都想把日子過好,但一道道梁峁溝壑隔斷了他與其他6戶村民的脫貧路。

              要想改變貧窮面貌,首先就是要走出溝壑,打通與外面世界的聯系。2015年,峽門鄉削平三個山頭作為集中安置區建設用地,對頡嶺村76戶散落在大山深處的群眾實施整體搬遷。

              “我們自己才掏了8000塊錢。”2016年,宋萬良一家人終于搬到了政府補助修建的新家園里。“貧困戶易地搬遷補償款29600元、政府中長期貸款每個人補助2萬元、整村推進補助1萬元,”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家里有自來水、有照明電、出門就是大馬路,孩子上學、買賣東西都很方便。

              搬出大山是第一步,如何讓貧困戶有穩定的脫貧致富渠道和能力,是脫貧攻堅戰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頡嶺村素有肉牛養殖的傳統,但是過去人畜不分、粗放散養的飼養現狀嚴重阻礙了肉牛養殖的發展前景。為了發展產業,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最近幾年,頡嶺村按照“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理念,在安置區建設肉牛養殖小區3處、單列式養牛暖棚60座,積極推行“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2個,入社貧困戶69戶,實施頡嶺利民合作社養殖小區建設項目,全村肉牛產業規模持續壯大。

              搬進新居的宋萬良,在政府精準扶貧貸款的幫助下,蓋起了嶄新的牛棚,養了5頭基礎母牛。經過幾年發展,他家已有存欄肉牛15頭,僅養牛一年純收入就達到5萬元,終于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截至2018年底,頡嶺村剩余貧困戶5戶11人,貧困發生率從五年前的50.76%降至2.16%。“這三年比在溝里幾十年都好,現在養牛已經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更好,賣個好價錢,早日致富。” 宋萬良笑著說。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