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經濟參考報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建設銀行、平安普惠共同主辦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心穎出席會議并演講。
小微企業存在“三無”“三高”問題
陳心穎表示,不管是從當前,還是從更長遠的角度,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版圖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現階段看,民營經濟占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發明專利權,60%以上GDP和50%以上稅收。其中,小微企業發揮不容忽視的作用。從長遠來看,在實體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是核心驅動力。作為戰略實施的主要參與者,小微經濟體的發展將成為關鍵發力點。
“但我們看小微企業獲得的信貸支持,占各項貸款的25%,與其為實體經濟創造的價值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落差。尤其是單戶授信1000萬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僅占各項貸款7%,這部分群體數量龐大、需求分散、風險復雜,面對的融資難題更突出。”她說。她表示,中小微企業存在“三無“和“三高”的情形,所謂“三無”,就是無報表、無信評,無抵押,所謂“三高”,就是高成本、高風險和高價格。“三無“和“三高”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必須要解決,否則將導致小微融資的惡性循環。
在6月28日舉行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論壇”上,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心穎發表演講。中國財富網?李林?攝
銀行與非銀合作解決小微人群“最后一百米”
陳心穎表示,非銀供給是銀行供給有效補充。她說,無論是成熟市場比如美國,還是新興市場比如印尼,供給側都由多類市場主體組成。銀行和非銀長期形成差異互補、均衡發展的格局。銀行是主要的供給方,占整體零售信貸市場60%-70%,服務相對風險可控的群體。占比在30%-40%的非銀對銀行進行高效補充,以科技、渠道等優勢,覆蓋小微及更下沉的群體。看回國內市場,銀行業在政策引導下迅速發展,在服務核心小微企業方面可圈可點。但面對更小額、分散的長尾人群方面,非銀機構還有大量的潛力未被釋放。
陳心穎也向大家分享了踐行普惠金融的三個海外經驗和案例。她說,銀行通過與外部渠道、金融科技公司等非銀主體合作,突破既有模式在獲客、風控方面的局限,解決小微人群的“最后一百米”問題。”
在印尼,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BANK?BRI)采用了代理人模式,這些代理人均為銀行客戶,通常也是村長、菜市長小販等社交網絡廣泛的當地人。他們能敏銳地捕捉到周邊人群的貸款需求,又了解銀行的信貸產品,可以及時將需求反饋和推薦給銀行,再由銀行完成盡調、資質審核等流程。這種模式比增設物理網點或雇傭更多員工都更節省成本,同時這些“走街串巷”的代理人比銀行工作人員更熟悉當地情況,獲客轉化率自然就更高。
在肯尼亞,M-Pesa是家喻戶曉的手機銀行,由肯尼亞國內最大的通訊運營商之一Safaricom開發。肯尼亞國內僅1000多個銀行網點,Safaricom的代理商達20000多家,形成對既有銀行網點的強大擴充。更重要的一點是,運營商所掌握的用戶信息也在發揮價值,為銀行授信提供參考依據,解決了長尾人群的征信空白問題。
在美國,以金融科技著稱的CapitalOne公司是美國銀行業內最早在風險決策模型中使用大數據技術的公司。這家專注于零售、小微企業的銀行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之外,也為他們的企業經營鏈條的各個環節提供服務,比如記賬、人力薪酬管理、現金流管理等等,并以這些服務中積累的數據反哺風控模型。
平安集團打造小微金融服務樣本
陳心穎表示,在解決渠道最后一百米和風控問題上,平安集團也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平安銀行一直以來深耕供應鏈金融,目前平安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也進行了升級,為中小微企業更好的提供服務。
其次,平安普惠專注的是比小微企業體量更小的個體工商戶、自雇經營者組成普惠信貸的深水區、新藍海。這部分人群的規模超過1.2億,他們地域更分散、需求更多元、風險更高、觸網率更低。將環節打開,將能力聚合,是平安普惠的解題思路。通過構建聚合平臺,復雜的信貸業務鏈條被分解為獲客、風控、增信、資金等多個環節。在每個環節,聯接具有獨特環節優勢的市場主體,讓專業機構以高效能的方式解決專業難題,打通金融資源和小微群體之間的“最后一百米”。另一方面,平安普惠也是業內首家將人臉識別、微表情、遠程視頻等科技應用到信貸領域的平臺,有效降低信貸服務成本,提高信貸供給能效。
再次,金融壹賬通是平安集團金融科技的輸出平臺。三年前,平安集團開始孵化金融壹帳通。目前,在這個平臺上,已經開發出1000多項專利,為超過3000多家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支持,服務整個行業。目前其給海外8個國家提供金融服務,服務了590家銀行、72家保險公司和2600家其他金融機構,從獲客、產品的設計、風控和貸后管理、運營服務方面為客戶打造一個高科技解決方案。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