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DENTOWN合盛集團成立的第十年。作為合盛集團的創始人和CEO,王德勝曾被選為澳洲十大華裔青年領袖,他所創立的合盛教育也在中澳兩國青少年的STEM教育領域愈發成長堅實起來。
2003年來到澳洲之前,王德勝是廣州一所高校的老師,因教學成績突出被評為最年輕的校級優秀教師。通過在新南威爾士大學的進一步深造,畢業后不到四年的時間他就成為澳洲四大銀行之一的中層管理者。帶著對教育的熱情和對自我的挑戰,2009年他舍棄高薪穩定的工作創建合盛集團,這也是合盛教育的由來。自創辦起,合盛教育就一直在不斷的探索STEM教育實踐,在中澳兩國間搭建青少年交流與合作的紐帶。
以倡導S(Science-科學)、T(Technology-技術)、E(Engineering工程)、M(Mathematics-數學)的STEM教育興起于美國,如今已經在全球教育界達成共識。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的教育模式在全球逐漸普及。《中國STEM 2029行動計劃》也旨在將STEM教育惠及最廣泛的學生群體,讓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成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基因。
面對以科技為核心驅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全球各國都面臨同樣的科技人才培養的教育挑戰。而作為一種軟實力,由S(Sport-體育)、T(Teamwork-團隊合作)、E(Expression-表達)、M(Motivation-積極主動性)構成的新“STEM”思維方式的培養,同樣需要付諸到教育實踐中。合盛教育王德勝認為STEM雙重教育模式結合起來,對于未來具備全球競爭力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同時,全球范圍內展開跨領域跨地域合作將成為關鍵。
兩種STEM教育模式和思維模式應并行
13歲的中國香港女孩葉礽僖是應用程序Minor Mynas的創始人兼CEO。作為全球最年輕的CEO,她開發軟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球兒童社區,現在已經擁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4000名用戶。每周她都會野心勃勃的和企業家們見面,一起交流看法,豐富視野,帶領團隊完成更多業務挑戰。
葉礽僖是STEM教育的一個成功示范。除了編程能力,她展現出的領導力、組織能力、團隊協作、溝通能力也更勝一籌。
今天,中國大部分學校都在積極推行STEM教育。相比傳統STEM教育模式,新“STEM”思維方式的培養更顯得重要。
自創辦起,合盛教育就一直在兩種STEM教育模式中間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王德勝認為,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兩種STEM教育模式和思維模式需要并駕齊驅,軟硬實力的培養同等重要。而推進STEM教育的過程中,中西方教育的差異性還體現在思維和軟實力的培養上。因此,展開跨領域跨區域的教育合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將STEM落到實處,讓學習成為樂趣和興趣
國外教育尤其重視學生在體育(Sport)特長方面的培養。斯坦福大學2016年為里約奧運會輸送了29名運動員。在美國的大學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不是學霸,而是運動健將。因為運動最能培養一個人堅韌的品格。
而團隊合作(Teamwork)更是在國外教育中被廣泛運用。根據學生的興趣自由參加和組合建立社團組織,是培養孩子們團隊合作的一個好方法。課外興趣小組課程選擇極為豐富,各種球類、音樂戲劇、賽艇運動、機器人編程等。
在澳洲以太陽能汽車為例,STEM教育會聯合各方力量,如大學、機構、社會研究資源、企業等一起來推進,面向所有學生開放。針對高中生的寒暑期夏令營也會涉及到諸多領域,如:計算機、力學、科技等。從高中開始,就鼓勵學生的動手能力,只要你有興趣和愛好,全社會集結多方力量和資源幫助學生實現,包括一些教育方面的補貼,讓普通家庭都能承擔相應的費用開銷。
今年16歲的Jennivine,從北京來澳洲留學三年。她認為澳洲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只要你有興趣,無論你想做什么,學校老師都會全力支持你。她參加了航海帆船俱樂部,這不僅是一項考驗團隊協作的運動,更考驗參與者具備運用技術和技能來駕馭自然的能力。她還參與了IT社團組織的量子計算編程。她說,編程代表著我可以去構造和創造我想要的任何東西。
王德勝認為,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不僅可以彰顯他們的領導力、思辨的能力,在表達能力(Expression)方面這些學生也更勝一籌。充分調動和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Motivation),讓學習成為樂趣和興趣。這些新的STEM思維能力同樣是全球人才勝任力的體現。
學習是主動和自發的行為
正如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說的,教育的目的是充分釋放每一個孩子主動支配而不是被動接受自己人生的潛能。
北京中學夏青峰校長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提到,建立信任,以尊重和信任為主要特征的人文教育環境,支持并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教師們都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觀點,容錯空間大,學生們通過不斷地進行嘗試、參與、思考與探究,在與同伴反復的討論、爭執、試誤、調整、糾錯中,逐步他們能逼近正確的方向。當這一刻來臨的時候,學生們會很歡快、熱情洋溢,他們作為學習者的思維已被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就成為了可能。
作為合盛教育的創辦人,王德勝認為,今天我們所談到的教育和傳統傳道授業解惑不一樣。和國內相比,澳洲教育更傾向于培養學生接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以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培養自我意識為主。學習是學生主動和自發的行為,而老師在其中扮演的只是一個引導的角色。
開啟STEM雙重模式需要跨領域跨地域展開合作
談到跨區域合作,王德勝提到,合盛教育將與青少年國際競賽與交流中心合作,推動航天領域的青少年交流和競賽。它是由中國航天基金會發起,青少年國際競賽與交流中心主辦的“未來太空學者大會”。
航天是STEM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它幾乎覆蓋了所有科學領域,而同時也是一個大型的團隊合作項目。STEM教育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過程,運用工程設計思維,通過高效的團隊協作,科學知識和數學思維,解決基于真實需求的技術問題的過程。
同學們可以針對人類對未來太空探索的需求,從結構、材料、環境、能源、食物、經濟等多方面進行太空艙的設計。這樣的合作不僅可以鍛煉中外學生的合作能力,語言能力,而且將激發他們對太空探索的興趣,真正深入了解這一重要科技發展領域,未來攜手合作和平利用太空,甚至對他們的人生有所啟發。
合盛教育的初衷,便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科學素養,拓寬國際視野,通過交流來增強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全球青少年之間的協作,培養動手能力,激發彼此的科技創造思維、團隊協作和領導力培養。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極大的迸發,讓他們的創新技能能夠得到良好的訓練,讓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培養面向未來有全球勝任力的STEM領軍人才,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跨領域跨地域的合作。
合盛教育:做中澳STEM教育合作的橋梁
在過去的幾年中,合盛教育一直扮演中澳STEM教育合作的橋梁。不斷推進中國和澳洲兩國之間的雙向教育交流,通過跨國之間的合作來增進提升彼此。
近幾年來澳洲的中國留學生逐漸增多,合盛教育也在積極的幫助他們完成不同階段的學習。不僅如此,合盛教育還給大學留學生提供加入澳洲當地企業實習的機會和相應的培訓支持,每年有不同專業的數十多名學生參與。幫助他們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更好的融入當地市場。同時,合盛教育也協助國內的一些高校教師和教育機構人員往來交流合作,進行考察培訓和互訪。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合盛教育目前正在推進國內和新南威爾士州教育機構的合作。把澳洲好的教育體系方法在國內進行推進,為STEM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王德盛表示:“面對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愿意與國內的教育機構合作,取長補短,共創未來”。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