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滄州毛戈平” 靠理發和直播改變命運,圈粉百萬走紅火山小視頻

            2019-06-26 16:45:44     來源:中華網科技滾動

            凌晨6點,早餐店的招牌20分鐘后才會點亮,整條街只有一家理發店還燈火通明。一個42歲的男人正站在鏡臺前,用發蠟將額前的頭發定型,捋順發皺的黑色襯衫。終于可以回家了。

            這個中年男人是發型師劉安俊。1993年在沈陽當學徒時,師傅阿峰給他取名阿俊,沿用至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香港文化在內地的影響力達到頂峰,發廊尚未出現“Tony”或“Kevin”,“阿X”才是最時髦的昵稱。

            即使是在與粵語毫不搭界的東北,年輕人也能哼唱幾首粵語歌,希望擁有港星同款發型。那是一個發型師有著獨特職業風姿的年代,阿俊們手起刀落,便能滿足人們變換造型的愿望,進而被認為是最接近潮流的人群。

            如今,阿俊有了新的名字,在火山小視頻平臺,101萬粉絲稱他“滄州大叔”。直播時,阿俊偶爾會提及25年前刀剪之下的江湖。他自幼失去雙親,16歲時艱難湊齊每月300元的費用,才得以當上理發學徒。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成手藝,他每天只睡兩小時,不分晝夜地練習。

            那年,東北發廊時興干洗頭發,第一次為顧客干洗,阿俊收到兩元錢小費。顧客的肯定讓他信心倍增,“連幾億平方公里的地球,人類都能修理得那么好,一個腦袋才多大?”15天后,阿俊花1800元錢租下一個十幾平方的小門市,出師了。

            工作,吃喝拉撒睡,都窩在那個狹小的門市內,阿俊有時會遭遇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天,他去市場買來五毛錢豆腐打算做午飯,豆腐還在鍋里煮著,一位大爺走進店想推個平頭。阿俊匆匆把鍋塞到灶臺下,拿起剪子。餓著肚子剪完,他端出那鍋豆腐,才發現鍋里落滿了發茬。

            當時,阿俊的店里有紅、黃和黑三種焗油膏,但他染不出紅色和黃色,只會用黑色焗油膏幫老人遮蓋白發。幸好,那個年代鮮有人染黑色以外的發色,大部分人染發只為遮丑。街上偶爾會出現發色鮮亮的時髦青年,人們以“北京人”稱之,在這座東北小鎮,首都曾是時尚的代稱。

            阿俊嗅到了新的趨勢,染色和燙發會成為潮流。為提高技藝,他經常光顧一家叫“滾石”的音像店。那里有美發大師的教學錄像帶,但價格昂貴,他得積攢半個月,才有錢買一盤。半月一次的“學習日”,他會揣上錄像帶,提一袋水果,去有錄像機的朋友家里仔細看上一整夜。

            當年最時髦的女士發型,是“大波浪”。第一個來阿俊店里做這發型的姑娘,在椅子上呆坐了10個小時,頭發卻還是直的。臨別時,姑娘掏出5元錢給阿俊,他沒收。姑娘反而不好意思起來,說是自己頭發有問題。

            事后回想,阿俊猜測是燙的時間過長,頭發全部燙焦了。

            學美發的曲折經歷,被阿俊作為反面教材發到火山小視頻:“有些人認為一看就會,現實是一剪就廢!美發人要一直更新設計理念,學習新技術。”

            評論區,不少新入行的美發學員表示贊同。曾經圍困在小圈子里的美發從業者,在短視頻時代找到了新的交流場域,阿俊替這些年輕人高興,如今,他們入行不用再走那么多彎路。

            阿俊不會想到,當年和那位姑娘一起嘗試的“大波浪”,如今再次興起。飛機頭、喇叭褲也重新成為時髦青年的標配,多次在視頻中出鏡。

            時尚是一場輪回,而走在潮流前沿的理發師,地位幾經坎坷。

            2008年,“殺馬特”開始流行,人們經常把穿著個性、發色多樣的發型師也歸于“殺馬特”,甚至有人為此寫下歌曲《殺馬特遇見洗剪吹》,略帶貶損之意。阿俊明顯感受到,發型師的地位不如從前了。

            同行們喜歡讓長相精致的美發模特出鏡,阿俊則更熱衷讓粉絲們看見,他為相貌平平的顧客所做的改變。

            出現在阿俊視頻里的顧客,大多遠道而來,帶著自己多年的困擾,臉大、沙發、自來卷、發際線靠后,甚至嚴重禿頂。阿俊未曾辜負過他們的期待。有人摘掉帶了四年的假發套,也有大半輩子留著長發的阿姨,在視頻中止不住笑意,感嘆著:“為什么沒有早點認識你呢,俺年輕時候就想剪短發,一直不敢剪,沒想到俺剪短發這么漂亮。”

            一位內心敏感、注重儀表的女粉絲,也想讓阿俊給自己剪個短發,但因為距離較遠,她就近找了家理發店,照著阿俊的視頻剪。最終效果相去甚遠,她有些抑郁,對丈夫說:“我太丑了,想自殺。”丈夫心疼,帶她跨越四百余公里向阿俊求助。見到阿俊,她目光呆滯地笑笑,而后又流淚,帶著哭腔說:“大叔你看,我的頭發被整成這樣了,你能救救我嗎?”

            阿俊翻出幾條視頻,說:“再糟的頭發,我都能剪明白,更何況你這么漂亮,對我來說太簡單了。”剪發的兩小時間,阿俊不斷安慰她,頭發和指甲一樣是“再生資源”,不要過于擔心。

            漸漸的,外地顧客占據阿俊客源接近三分之二的比重。他制作了一面簽名墻,把顧客的名字和家鄉呈現上去,匯成一幅地圖,最遠的名字被標注在韓國。

            其實,大部分粉絲未曾在現實中與這些發型師有過交集,卻會每天關注他們的視頻更新,一起見證出鏡者變得年輕漂亮,重新煥發自信。

            視頻似乎打破了橫在Tony們與公眾之間的柏林墻,但嘲諷始終存在。發型師希望通過聊天了解顧客的性格,設計出合對方心意的發型,而在社交邊界感強的顧客看來,這種行為變成一種打擾,總是以白眼或沉默回應。

            當主流輿論對Tony老師們施以嘲諷時,直播和短視頻中的理發師們正在平行空間為生活努力。

            今年五月,阿俊喜提一百多萬的SUV,當晚他發視頻感嘆,“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不付出肯定沒回報,我的夢想今天終于實現了。”

            阿俊每天10點鐘會準時出現在店里,帶領16名員工站成4×4的方隊,整齊地喊口號:“型出自我,秀出人生!”接著,他們會跳一分鐘集體舞,為一天的工作鼓足士氣。

            網絡放大了粉絲的能量。2019年除夕前的半個月,阿俊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2點。有次他通宵為20名顧客設計了新發型,其中10人來自外地,從前一天早上8點就坐在休息區候著,等待時長遠遠超過了來回行程所需的時間。

            清晨6點送走最后一名顧客時,阿俊的手指已經累得發酸,粗略估計,這夜手中的剪刀開合了36000次。連續工作21個小時,他沒顧得上吃任何東西,胃早就疼得受不住,卻不時和顧客開玩笑,說像有輛挖掘機開進了胃里。

            和職業病同時暴露在公眾面前的,還有更多瑣碎辛苦的日常。

            經常忙到深夜,阿俊和女兒的溝通隔著時差。紙條成了女兒和阿俊唯一的交流方式,有時她會炒個雞蛋,在紙條上寫:爸爸,我已經17天沒有看見你了,我做了飯,你胃總是疼,回來記得吃。——想你的寶貝。

            回到家,阿俊看到留言便落了淚,隨即拿筆寫下:“等爸爸忙完,一定好好陪你。——很愛你的爸爸。”

            他決定休店一天,送女兒去學校。步行去學校的十幾分鐘,是父女倆難得的相處時光。女兒笑得很開心,阿俊心里卻難受,他知道自己休息不了多久,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是北方最大的理發日,積攢一個多月的顧客會在這一天噴薄而出。

            這天,阿俊沒有推送剪發的視頻,而是分享了自己送女兒上學的片段。火山小視頻上的一位同行產生了共鳴:“我們的工作非常不易,希望你每星期都能休息一天,錢不是一天賺的。”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