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曲美公益基金會的古村保護項目已經進行了3年,我們希望提煉出類似公平、尊重、接納、理解等更有助于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價值,也希望通過具體的行動和對現實生活的展示,去發現某些仍然具有現實及未來意義但可能被忽視甚至放棄的生活方式,例如,守望相助,撫養的代際承續,對自然資源的愛護等等。
呼喚建設一種更健全而非偏頗,更長遠而非短視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是我們希望這個項目可以發揮的作用。
文/北京曲美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
國人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長殷智賢
被農耕文明塑造出的華夏文明,其民族性格、文化體系、認知模式、生活方式都形成了不同于游牧文明或海洋文明的特色,而這一套基因圖譜至今還被保留在鄉土中國的日常生活村落山林間,即使在全民奔向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現代化的進程中,這組基因序列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也沒有徹底消失。了解這套圖譜,喚起全社會對這套圖譜深入的了解和重視,以更好地挖掘深藏于吾土與吾民的內在精神,從而找到發展優勢,摒棄阻礙,是北京曲美公益基金會在三年前開啟古村保護項目的出發點之一。
(中國古村落)
古村保護不是單純物理意義上的修復建筑或生活設施,也不是對于逝去的傳統充滿哀傷的緬懷,更不是對現代化的一種對抗或指責,從基金會立項的思考上講,是為了探尋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化發展之路,一種不以犧牲數千年文化積淀為代價,反而能從中獲取精神營養和人文滋潤的發展之路。
2017年貴州黔西南壩盤村民宿改造:古村只能成為公益輸血對象嗎?
我們怎么定義,就會怎么行動。
如果我們將扶貧定義為強者向弱者的憐恤,那么輸出就是單向的,但現代公益理念則主張要發展一條循環再生的公益之路。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很多古村并沒有完全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有些甚至成為貧困地區,那么,當我們說保護古村時,我們要持有什么樣的態度去面對古村的發展?又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才能不傷及古村既有的文脈,同時提升古村對現代化生活的適應能力?
貴州黔西南壩盤村是民進中央扶貧點之一,當曲美公益基金會和民進中央探討如何能真正找到一條適合當地的脫貧之路時,我們嘗試建立一套完整的公益循環系統:用設計及家具支持在地民居的改造,建成民宿,再用民宿掙得的收入反哺當地的貧困戶,而運營民宿則引用現代企業管理,雇傭當地村民為民宿工作人員以解決就業問題。這一模式得到了民進中央、基金會和商業公司各方面的認可。
(2017年曲美公益基金會古村論壇合影)
在實操過程中,原本同意出租房屋用于改造的村民幾次發生變動,致使工期一再拖延,但尊重村民的意愿,讓村民充分理解并認同這個項目對他們的價值,而不是強行按照我們認為“正確”的標準和程序推進,是我們在項目執行中秉持的原則。
最后這個項目獲得了2018WA中國建筑獎社會公平獎。
(改造后民宿外景)
(改造后民宿內景)
現在資本下鄉熱,但下鄉之后有沒有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情感、價值選擇、生活方式和地方習俗是建設公平社會的前提,否則,扶貧、慈善、新農村建設就可能包含著某種暴力,而傷害到在地的文化肌理,這并不會有利于某種開發模式或扶貧模式的持續發展。
放下一種城市文明賦予的優越感,去傾聽和了解鄉民們的真實愿望,是我們走進鄉村所懷有的態度。
2018年安徽績溪尚村家文化傳承論壇:個人主義盛行的年代,守望家庭的價值是什么?
2018年安徽績溪尚村家文化傳承論壇:個人主義盛行的年代,守望家庭的價值是什么?
徽州在中國歷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不僅因為劉伯溫造徽州八鎮,使其成為“風水寶地”,也因為這里出了太多才俊,也造就了太多的傳奇,一門五進士、六尺巷、徽商等就發生在這片土地上,至于朱元璋、李鴻章等政治人物,朱熹、胡適等文化巨子也使這里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焦點之一。
這里是中國家文化傳承的典型社區。
(2018曲美公益基金會尚村行合影)
績溪尚村是十個姓氏的聚居地,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了各個宗族的祠堂、水系和老宅等支撐鄉土文化的一整套生活設施。同時,今日的尚村人并沒有對外封閉,他們的青壯年也走出故鄉,在外打工,這里也和很多中國鄉村一樣出現了“空心化”的問題。但逢年過節或家鄉有什么重大事情,在外打工的人們仍然會回到鄉里,一起祭祖,共同參與村里的大型民俗活動,小心維護已經運轉了千年的水系不令其受到污染……
在舉辦論壇及入村尋訪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尚村人對家庭的責任感和認同感。
(尚村板凳龍)
(尚村一角)
中國現在年輕的一代中很多人推崇個體本位的價值觀,這種價值現里所包含的獨立之精神固然有它重要的意義,但家庭價值本位對一個生命存續的關懷滋養和守護同樣具有意義。如果片面強調任何一種價值觀,都會導致社會的健康發展受阻。
通過這種探討與面向公眾的分享,我們希望使正在探索現代化發展方向的國人不會只服膺于西方現代文明下的個人主義,因為失去對家庭的責任和關懷會使人陷入情感的疏離和心理上的孤獨,那并不是一種健康的精神狀態。
與此同時,對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家文化的解讀,也幫助我們認識到這種文化需要完成對自身的突破和轉型,以契合當下生活的必要性。
尚村有一個公共區域,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素樸工作室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宋曄浩等人的設計,建了一個竹蓬,那里成了村民于戲臺之外第二個公共集會的地方,我們的古村探訪部分活動就安排在這里。這個竹蓬的出現使村里的一些對外活動有了一個更“時尚”的場所,這使村民即使是圍觀這些活動,也有了對外連接的接口。這種具體的方式是拓展城鄉互動空間的一種嘗試,也是不同文化表達對對方的一種接納和欣賞。
(尚村竹篷)
(尚村竹篷)
任何一種文化,如果不想很快死掉,開放是必須具有的姿態。片面恪守傳統的家文化會抑制個體的生命力,這是要在社會發展中不斷被消解的阻礙;而忽視對家庭價值的確認和護惜則會使我們喪失來自族群的人力支持和情感支持,這無疑是置個體生命于孤絕狀態的一種選擇。
2019年湘西行:鄉愁的背后是我們的文化出身
之所以選擇湘西,是因為它是楚文化的發源地,而楚文化中對祭祀、對自然的態度和觀念亦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面向。以屈原的《離騷》《九歌》為代表的時空格局是中國人浪漫情懷的經典,而曾國藩更是瀟湘之地造就的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三不朽的人物之一。沈從文筆下的鄉愁、黃永玉翰墨中的情趣、抗戰中的湖南子弟兵讓我們見證了湖南人的俠骨與柔情。
(湘西美景)
湘西之行我們走訪了鳳凰古城、芙蓉鎮、老司巖村、夯沙排拔苗寨、吉首、浦市等地。
拂去時尚的喧囂,走近古鎮古村更為質樸的生活,我們既看到了如桃花源般的鄉村美景,也看到了鄉土中國遭受的嚴峻的挑戰。
在芙蓉鎮,我們采訪了擂茶非遺傳人張春艷,她向我們展示了制作擂茶的過程,做一甌擂茶要攪動幾千次,可是為了讓家人喝上這美味與富有營養的茶,制作者是不辭辛苦的,這個就是最樸素的對家人的愛;
張春艷(右)制作擂茶
在芙蓉鎮,我們跟著土家山歌傳人黃太坤老先生一起唱歌,那種充滿鄉土氣息的詞句,高亢率直的曲調蘊含這熱烈和飽滿的激情。黃老先生說,他其實只讀過兩年書,但他能記住幾百首歌的歌詞,他還能自己編詞。他美麗的妻子當年就是看中了他的才華和真誠才愿意嫁給他的。如今他的老伴和兒孫都已經搬進城里住了,但他還留在鎮上,因為“我要留下來教人唱歌,推廣我們土家文化。”這也是愛,對故鄉不離不棄的愛。
(土家山歌傳人黃太坤)
夯沙是苗語,翻譯過來意即飄著歌聲的山谷。在夯沙排拔苗寨,我們走訪了當地一戶四代同堂的人家,這個家的老祖母已經91歲了。和村里大多數人家不同,這個家庭四代人還共處一個屋檐下,即使物質條件談不上多富裕,但一家人能在一起的溫情無比動人。
當一個人想念故鄉其實就是在想念這些真切溫暖的生活。中國人對故土的眷戀也是對這種情感的珍視。
( 前排就座夯沙村排拔組苗寨石程發老師全家)
(鄉間午餐)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鄉村中出現的時代性困境。
如今的鄉村,農耕勞作已不再是青壯年人愿意恪守的生活,寨子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大多為老人和幼童。在寨子口,我們遇見了一位帶著三胞胎孫子的老人。雖然素不相識,但對我們這些外鄉人,他還是忍不住說道: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沒的時間照顧娃兒。中國有6800萬留守兒童,鄉村里生活的這些孩子在他們最需要父母呵護的年紀,只能忍受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甚至少年。這是整個社會的傷痛,可是如何療愈仍然沒有找到有效的藥方。而這個現象在中國的鄉村是如此的普遍,無法視若無睹,那么我們需要為這個傷痛的發作做什么準備?
(青壯年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居住)
在浦市,我們趕了一次集,集市不僅是中國鄉土社會的貿易場所,也是社交場所,人們在這里交換生活物資,也交流情感。今天一說到現代,某些人總是推崇西方的極簡,工業風,但是作為中國人,為什么不喜歡東方之美呢?那種一腳踏下去塵土飛揚的熱騰騰的生活充滿了活潑潑的生命力!
(浦市集市)
集市上有當地人時令小吃紅糖芝麻糍粑和堿水粽,還有鄉民自己種的原生態枇杷,筋斗的豆干,農夫和顧客為一只雞一只鴨討價還價,街頭淡定的鑲牙者,背簍里的嬰兒,賣野菜的婆婆……他們的艱辛寫在臉上,他們的忍耐藏在背上,他們的滿足在老哥們聚會的茶館里,在鄰攤的聊天里……
(集市鄉民)
(賣野菜的老人)
藏在鄉土中國里的食物、煙火、技藝、器物凝結了世代吾土吾民的美麗與哀愁。忍耐、勞作、等待、維系、期盼沉淀在傳說中的故事里,熱騰騰的茶湯里,煮飯的灶火里……那些平淡如水的日子養成了種種情感、憧憬和愁緒,讓人清晰地體會到生命此在的豐富。對于在鋼筋水泥的堅硬中行色匆匆的都市人,偶爾的探訪古村鎮并不能真的化解被城市擠壓的焦慮,但可以讓我們對習以為常的生活保持冷靜,知道它還有其他可能性。
沒有完美的人生,只是如果你認為一切的發生都是有理由的,就不會有太多的憤怒和不甘,也會讓自己去接受和承擔。能夠受得住打擊,禁得起誘惑,不畏懼恐嚇,不在乎失敗,才能與生活握手言和。意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的《道路》中有句話:If I don't stay with you,who will。如果我不和你在一起,那會是誰?
曲美公益基金會的古村保護項目已經進行了3年,我們希望提煉出類似公平、尊重、接納、理解等更有助于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價值,也希望通過具體的行動和對現實生活的展示,去發現某些仍然具有現實及未來意義但可能被忽視甚至放棄的生活方式,例如,守望相助,撫養的代際承續,對自然資源的愛護等等。
這些價值都曾活躍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奔向現代化,但不是非要把自己變成文化上的赤貧才能輕裝上陣。那些異鄉游子的鄉愁里其實包含著一個人的文化出身,那不是可以被輕易否決或抹殺的。只是故鄉對于今日離開的人還是最終回去的地方嗎?再過二十年,誰還愿意守候在鄉村?
呼喚建設一種更健全而非偏頗,更長遠而非短視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是我們希望這個項目可以發揮的作用。
感謝所有參與和支持這個項目的各界人士:(以下按參與項目的時間表排序)
民進中央朱一多,李薛飛等
清華大學許懋彥教授
中山大學吳重慶、孫九霞教授
中國城鄉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發起人越劍
資深媒體人謝紅玲
優加建筑設計王敏
北京大學盧暉臨教授
中國城鎮建筑規劃設計院總建筑師郭海鞍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國學教育研究院院長蘇興
績溪尚村書記周朋飛
黃山市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葉京云
舊物倉創始人楊函憬
新浪家居全國總編輯戴蓓
文一設計機構創始人田文一
湖南保靖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劉進
湖南保靖縣呂洞山鎮夯沙村排拔組 石程發及家人
青年作家 李菁
踏虎鑿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桂軍
菊花石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佘軍
儺面具雕刻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明生
酉水船歌 湘西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黃太坤
芙蓉鎮土司別院、土王行宮八部堂 瞿大掌柜
土家族擂茶制作工藝湘西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張春艷
土司別院米豆腐店 向泓潤 向二妹
龔篾匠竹編匠人 龔先林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