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工信部正式發布4張5G商用牌照,移動、聯通、電信和廣電各獲一張,意味著我國5G商用時代正式拉開序幕,比之前預測提前了一年。此次商用牌照的發放也預示著其5G商業部署相關工作也將加快,在今年移動規劃完成3-5萬、聯通和電信計劃完成2萬個5G基站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廣電的此次獲牌似乎預示著其將成5G第四運營商,對此有關負責人則表示中國廣電旨在以匯集廣播電視現代通信和物聯網服務,為用戶提供現代超高清電視、物聯網帶來的智慧廣電和更高層次的智慧城市服務。
眾所周知,5G作為4G的繼任者其核心特點即廣接入,低時延、大流量。因此其價值重點在產業端:一方面通過大幅提升傳輸速度和總帶寬,滿足AI、CloudComputing、IoT、EdgeComputing等數據傳輸、梳理和反饋等需求,從而實現“萬物互聯”;另一方面,其100倍于4G的網速將讓秒下1080P電影的夢想照進現實,這是廣電的機會,也同樣是OTT乃至視頻行業的重要機會。
5G將解放4K/8K OTT行業會迎來革新
具體來講,5G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帶寬速率將從根本上提升用戶消費內容的方式和位置。5G更加靈活的微型基站部署使UHD/HDR、4K/8K等超高清的內容傳輸突破以往特定地域的限制,成為更加普適化的文娛場景。
而更加高效的傳輸效率對內容制作和發行端而言同樣極具吸引力,因為這將進一步豐富內容制作的形式和主體。相比4G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內容熱度,在5G時代則“人人都是內容發起人”,內容制作人得以通過高質量高可靠性的“內容產品”進入目標市場,進而為內容消費者提供類似于4K UHD等視覺享受。
而4K及8K內容的物理屬性以及人眼的視覺極限,決定了小屏不會是其最佳的輸出端口,只有OTT大屏才能將其優勢在5G時代完美展現出來。因此,相對來說,5G真正激活的是OTT平臺的巨大潛力。
就拿OTT電視UI界面來說,和“微信公眾號”類似,圖片加文字的圖文介紹毫無疑問是主流,但在5G時代,視頻流則有望成為新一代流量池。目前,我們已經看到國內廠商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落地探索,比如酷開最新發布的7.0系統,其讓內容預覽視頻化,同時輪播頻道加入了短視頻,在交互“抖音化”+5G商用的大背景下,這種短視頻信息流的優勢會更加凸顯。同時,酷開系統7.0的DMP系統更易于媒體廣告的精準投放,相當于每一個視頻內容推薦都會成為一個高效率新媒體廣告的展示窗口。
其實在此次5G商用牌照發放之前,無論是3月工信部、廣電總局、央廣聯合發布《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明確“4K先行、兼顧8K”的總體技術路線,還是4月底央視“5G+4K”超高清轉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都表明我國在超高清視頻等5G應用領域的集中發力,而國家的背書將是OTT乃至視頻行業向5G邁進的最大底氣。
5G促進OTT內容變革平臺商業價值將被釋放
從更直接的商業價值角度來看,更加快速便捷的網絡將加速視頻文娛行業的規模化發展,繼而將加速廣告等商業價值的增加。
據普華永道《2019~2023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預測,中國娛樂及媒體行業收入2023年收入將達4347億美元,其中OTT視頻市場收入為150億美元。而2018年OTT廣告收入為27億美元,同比增長54%;Magna預測2019年OTT廣告收入將增至38億美元…得到5G助力的OTT行業的廣告投放價值將得到指數級釋放。
5G還將進一步降低OTT內容的同質化,基于會員訂閱模式的原創自制內容制作將進一步深化。對于大多數OTT玩家來說,采買的第三方內容,并不能保持平臺的核心區隔優勢,而自制內容相對更容易控制成本,同時,在內容植入上更加多元和靈活,從而能夠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價值最大化。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OTT內容來源將發生大的變革,PGC內容從現狀來說,難以讓OTT平臺形成差異化優勢,UGC內容則將會成為破局的關鍵。隨著5G的普及,用戶制作并上傳4K乃至8K的精品內容已經沒有了技術上的屏障,而4G時代抖音的大行其道也證明了UGC內容強大的生命力以及本地化優勢。
酷開系統7.0提早布局短視頻在OTT平臺的落地,或許也是意識到了5G時代來臨后,UGC內容將是形成其生態護城河的重要一環,“4K抖音”甚至“8K抖音”的商業價值,無疑會給人帶來極其豐富的想象空間。
此外,5G的信息通路作用將推動“小屏+大屏”的全域視頻入口。據TalkingData《2018年移動互聯網行業報告》顯示,互聯網人群習慣移動和OTT組合的文娛消費方式,二者以不同場景的多方位服務,立體化滿足用戶工作和生活需要。
回顧內容領域的發展歷史,3G是“圖文玩家”的黃金時代,催生了微博等百億美元級獨角獸;4G造就了短視頻等富媒體內容形式,Instagram、抖音等風靡世界;5G的高帶寬高網速等則與4K/8K視頻有著天然“適配性”,“大屏”則是承載4K/8K視頻的最佳載體。因此對于OTT從業者來說,未來已來,5G無疑將是生態各方一同成長的重要風口。(一鳴)
[ 責編:戰釗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