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1日電(趙竹青)6月20日,中國科學院向贊比亞農業部移交了贊比亞全國尺度10m分辨率高精度耕地分布數據產品。移交儀式在“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盧薩卡國際卓越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向贊比亞農業部正式移交了該數據產品。
據介紹,贊比亞位于非洲中南部,其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方面面臨許多挑戰。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濟增長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該國的水資源、糧食和能源競爭日趨激烈。但是,由于贊比亞的遙感監測能力有限,耕地分布等基礎數據更新滯后,迫切需要利用最新的技術及時準確地獲取耕地數據支持農業規劃、農情監測,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業資源、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中國科學院已持續運行21年的全球農情遙感速報系統(CropWatch)長期專注于糧食安全的監測與評估。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全球變化及應對專項以及國家自然基金委-聯合國環境署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的共同支持下,通過與贊比亞農業部、贊比亞大學等當地機構的合作,利用海量多源遙感數據、GVG地面調查眾源數據,應用云平臺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將近3年覆蓋贊比亞全國的所有哨兵二號、國產高分一號和高分二號等光學衛星數據合成了作物雨季與旱季無云數據,并與哨兵一號合成孔徑雷達(SAR)數據結合,綜合利用光譜、物候、紋理、季相等多種特征,聯合完成了2018年覆蓋贊比亞全國的10m分辨率高精度耕地分布數據產品。
贊比亞農業部與贊比亞大學聯合開展的數據產品獨立精度驗證顯示,該數據集的全國總體精度達到85.6%,其中銅帶省、東部省、盧阿普拉省和西北省4個省的數據精度超過90%。高精度的耕地分布數據產品對于該國農業部門掌握確切的耕地分布、耕地面積數據,可為科學合理地進行農業規劃、土地管理提供依據,也是精準農情監測的基礎,為實現“零饑餓”目標提供決策支持。
“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盧薩卡國際卓越中心依托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建立,該中心為中國科學院與南部非洲國家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區域支撐平臺,在該中心的支持和協調下,中國科學院已經在糧食安全評估等領域與南部非洲部分國家展開了實質性合作。此次參會代表進一步研討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及其與南部非洲相關國家的潛在合作途徑,擴大該中心在區域合作中的區域協調作用。
(責編:趙竹青、呂騫)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