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王牌”,尋找機遇,貿易摩擦阻擋不了中國發展進程?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昨天(6月20日)就中美經貿摩擦關鍵議題舉行研討會。
相關專家表示,阻擋經濟全球化將是一個“多輸”的結局,面對國際不確定性因素加劇,中國應握緊、打好自己的“王牌”,在貿易摩擦的“危”中,尋找機遇。
逆全球化是全球危機
世界貿易組織WTO從關貿總協定開始就努力推動自由貿易。近年來,各國政府根據全球貿易格局變化的要求,提出了以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三零”原則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協定的討論。而這恰恰是2002年由美國首先對全世界各個組織提出的。
作為早期提出者,美國卻從去年以來,單方面挑起中美貿易摩擦,提高關稅,提高壁壘,提高各種對本國企業在貿易摩擦中的補助。
從其全球范圍的影響來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表示,美國阻擋經濟全球化的行為,一意孤行下去,將是一個“多輸”的局面。
孫學工:美國一方面,大范圍挑起貿易摩擦,導致經幾十年努力得來的關銳減讓成果得而復失,全球貿易壁壘明顯升高。另一方面,又破壞全球和區域貿易安排,“到處退群”,故意癱瘓WTO運作。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認為,中美貿易戰將在短期內使全球經濟增速下降0.3%。長期來看,WTO總干事羅伯托·阿澤維多也指出會使全球經濟損失1.9%。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最新研究指出,美國向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造成的成本幾乎全部由美國進口商承擔。此外,孫學工指出,美國政府號稱要保護的藍領階層,也將在貿易摩擦中受到傷害。
孫學工:美國藍領階層從貿易摩擦中獲得更多就業機會的可能性很小,但卻必須承擔消費品物價上升的成本。不僅是全球,美國自身也將遭受損失。
強大市場是“王炸”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中美建交40年來,雙邊貨物貿易由25億美元增加到6335億美元,增長252倍,服務貿易已超過1250億美元,雙向直接投資累計近1600億美元。此輪貿易摩擦之前,我國是美國飛機和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汽車、集成電路、棉花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每個美國農民平均每年向我國出口農產品1萬美元以上。
而從全球范圍來看,201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38萬億元,商品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分析指出,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和非法斷供最終也將影響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黃漢權:以5G為例,華為擁有了從標準制定、專利技術、設備制造到具體方案提供等諸多領先優勢。美國與華為合作的核心供應鏈的數量達到30多家,所以,禁用華為5G技術,將使美國基于5G的高科技產業與中國市場隔離,不僅降低美國公司的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也使美國用戶成本上升,最終影響美國高科技產業發展。
因此,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東琪表示,首先還是要努力促使回到中美兩個大國競合發展的軌道。而如果美國政府執意將貿易摩擦升級為科技戰、金融戰和其他損害我國核心利益的行為,就應依法強力反制。
他提出,中國強大的市場,將是應對貿易摩擦的一張“王牌”。
陳東琪:一張可以克敵制勝的‘王炸’。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特別是擴大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以消費引領帶動供給創新。增強對國際資本、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的市場吸引力。聰明的國家和商家,不會棄強大市場而不顧。
技術封鎖和非法斷供是科技自立機遇
除了依法合規反制外,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東琪還提出,要從貿易摩擦的“危”中把握機遇。
陳東琪:我國出口企業勢必拓寬出口渠道,從非美經濟體獲得新的出口空間,必須提升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價值鏈位勢,從而帶動國內產業和經濟升級發展。
陳東琪認為,應對美國技術封鎖和非法斷供也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和高科技企業整體崛起的難得機遇。
陳東琪:為了應對美國的技術封鎖和非法斷供,我國企業勢必迅速調整優化供應鏈,尋找外部替代,以保障技術產品供應鏈不出現斷裂;借賣方斷供之機進行內部替代,將原來的技術“備胎計劃”轉正,盡快投入商用;集中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加快科技自立進程和節奏,形成掌控核心技術及其市場的能力。這三方面措施落地生效的前提是,能得到市場生態的支持。
對此,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也認為,中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市場需求規模龐大,高水平、多層次、全方位的國際科技合作格局正在形成,因此,美國對華技術封鎖阻擋不了中國發展進程。
責任編輯:李昂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