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專家:面對中美經貿摩擦 中國需充分發揮市場潛力

            2019-06-20 22:11:02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20日消息(記者 馬文靜 高藝寧)歷時一年有余,由美國挑起的中美經貿摩擦仍未劃上句號。以談促合的同時,中國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應對這場挑戰?

              20日,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舉辦的中美經貿摩擦關鍵議題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指出,中國應當以我為主,通過強大國內市場、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不斷擴大開放等舉措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把大市場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市場的國際競爭優勢。

              將市場潛力轉化為消費 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聰明的國家和商家,不會棄強大市場而不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東琪表示,龐大的中國市場,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中國對全球資本的重要吸引力。

              中國市場究竟有多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用數字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指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臧躍茹表示,201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38萬億元,我國商品市場規模已居全球第二位。

              而對于美國,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是美國第三大貨物出口市場,2009至2018年美國對華貨物出口累計增長73.2%。今年5月,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報告顯示,2009至2018年的10年間,美國對華出口支撐了超過110萬個美國就業崗位。

              根據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的初步估算,預計2025年,中國汽車和出行服務、家電家居家裝、住房租賃、城市生活服務等主要市場的潛在規模將在40萬億元左右,若再考慮“智能化+5G+物聯網”對商品和服務市場規模的倍增效應,中國潛在市場規模更加龐大。

              如此龐大的市場,中國如何用好?臧躍茹表示,關鍵是要切實將市場潛力轉化為實際有效消費,支撐經濟穩定持續增長。在她看來,要通過穩住國內市場來穩外資和穩外貿,保持市場投資信心;要推進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國內市場規則,形成強大市場能力,包括加快城鄉市場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塑造高標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等。

              陳東琪也指出,建立培育強大消費市場,既能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水準,又能增強對國際資本、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的市場吸引力,下一步政策重點應當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特別是擴大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以消費引領推動供給創新。

              更加積極地擴大對外開放 彰顯大國擔當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共同發展。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中國必須加快市場對外開放,使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不斷對接、融合。

              臧躍茹表示,中國市場的真正強大,不是把所有海外消費都吸引回國、把外需都轉化成內需,而是要更有效地滿足自身和世界需求,加快國內市場開放,并推動內外市場規則融通,主動捍衛多邊經貿規則體系和公平市場交易規則,讓全球共享中國市場發展之紅利,更好體現大國責任與擔當。

              “在美國關門、砌圍墻時,我們不關門,而是更加積極地擴大對外開放,更加積極地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更加積極地拓展國際貨物和服務、資本和技術市場,不斷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陳東琪說。

              他指出,中國可以通過擴大對外開放,促使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不斷對接、融合,防止國內市場成為孤島,不斷學習世界最先進的知識、技術和方法,培育出更多的高價值企業,產生更多處在新技術、新經濟前沿的跨國公司。

              “應對國際市場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就是以立規建制的‘制度力’保障國內市場持續強大。”臧躍茹認為,憑借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與之相稱的規制能力,中國將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維護正當利益,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治理,力爭把大市場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市場的國際競爭優勢。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