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大熊貓守護者夏勒 把自己“種”在唐家河

            2019-06-20 09:51:08     來源:北青網

            20世紀80年代初,夏勒博士和大熊貓在一起。

            吃盆盆奶的大熊貓(張志和攝)

            上世紀八十年代,夏勒博士與胡錦矗教授在野外考察大熊貓糞便。

            喬治·夏勒

            2015年,甘孜考察中的夏勒。 圖/何兵

            生活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內的熊貓。(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供圖)

            □譚楷文/圖

            1982年,臥龍的冬天,黑夜特別漫長。

            在海拔2500米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察站,風雪中奔波了一天的中外專家和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喜歡圍坐在火塘邊,讓暖融融的柴火驅走一身的寒氣。火焰擁抱著吊鍋,水滾沸著,發出咕嘟咕嘟的伴奏聲。喝茶的,喝酒的,吃飯的,打盹的,一坐下來就不想站起來。在這閑暇之時,最愜意的就是聽大熊貓專家胡錦矗教授和喬治·夏勒博士講故事。沒有錄音筆的我,全憑一支筆,草草記下這些故事,記下了夏勒1980年到1985年,在四川追蹤、保護大熊貓的故事。

            非洲草原上 逃生的三天三夜

            桔紅色的火光,映照著夏勒剛毅俊朗的面寵,他的妻子克依就坐在他的身旁。

            來中國之前的20年,夏勒曾繞地球飛過幾圈:深入荒原大漠、熱帶雨林、冰峰雪谷、沼澤叢林,研究非洲大猩猩和獅子、孟加拉虎、美洲豹、喜馬拉雅雪豹,寫下磚頭厚的十幾部專著,成為舉世公認的動物學大師。為表彰他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的卓越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授予他金質獎章。

            1980年,他47歲時,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首席專家,派往中國,參加中外合作的大熊貓研究。他是首位踏上中國土地的西方動物學家。

            來中國之前,夏勒博士拜會了年過九旬的英國動物學家威廉·謝爾登博士。1930年代,謝爾登曾到四川西部追蹤熊貓。老人回憶起往事,不禁老淚縱橫:“我真想去中國……真想跟你一起去中國……你真幸福啊!”

            這天晚上,火塘邊講的主題是——人與動物交往時,究竟安全不安全?夏勒以自己的經歷滔滔不絕地談起來:

            “我開著車,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跟蹤一群獅子。一只母獅子快分娩了,肚皮沉甸甸,鼓囊囊的,擦著草尖。我一連三天三夜沒有合眼,至少轉了一千公里。我只顧著觀察獅子,沒有注意到車子已經開進了沼澤地,一下子陷得很深,根本無法自拔。我追悔莫及!只好棄車,徒步朝公路上走。但是,獅群就在我的周圍。它們不明白這只灰色的大甲殼蟲干嘛老跟著,驚奇地打量著我。我從獅群旁邊繞過,在茫茫草原上疾走。我在驚惶失措的斑馬群中走過,夜里,聽見一群群羚羊急促的蹄聲像急雨敲響草原……三天之后,我回到營地,克依又驚又喜,摟著我哭了——原來,她以為我死了。當局的直升機已在草原上盤桓了兩天,駕駛員已看見了陷入泥沼中的越野車和車旁吃得肚子圓滾滾的獅子……都以為我完蛋了!”

            一位青年人問:“為什么獅子不吃你呢?”

            夏勒說:“我的經驗是,猛獸不會輕易襲擊人,除非感到你在威脅它,對它有危險,或者它十分饑餓時。”

            胡錦矗補充道:“據我觀察,有這樣的現象——離紅腹角雉10米遠,它不會逃走;離林麝30米遠,它不會逃走;離金絲猴50米遠,它不會逃走……在這樣的距離,人與動物是可以友好相處的。當它完全明白你對它是有益無害時,還可以一步步接近它。”

            于是,火塘邊的人們開始熱議“人與動物交朋友”這一話題。此時,夏勒夫人克依好像在“揭老底”,頗具幽默感地瞧著夏勒說:“在夏勒心中,人與獸,豈止是朋友,簡直比親人還要親呢。”

            于是,克依娓娓道來:“那一年,我們才20多歲。夏勒要到印度去研究孟加拉虎,我帶著吃奶的孩子跟他去了。我們在森林中搭帳篷,雇傭當地人做飯和照看孩子。一天下午,我們在一間特制的木屋看一群老虎怎樣吃掉一頭野牛。野牛左奔右突,又頂又撞又踢,發出震蕩山林的怒吼聲,還是沒有掙脫老虎鋒利的爪齒……夏勒都看呆了,拍了許多照片。不知過了多久,我突然意識到早該回去給孩子喂奶了!我叫夏勒一道回去,可是他不搭理我,連眼睛也不愿意朝我瞥一眼。一氣之下,我離開了木屋,爬過了一道坡,一下子驚呆了:天哪,那一群老虎正在休息:有的在打盹,有的在打哈欠。我汗毛倒立,兩腿打戰,動彈不得。這時,夏勒在木屋里大聲喊叫:不要驚動老虎,彎下腰,繞過去……我魂飛魄散,身不由己,不知怎么走過了我一生中最可怕的一段路。后來,我終于明白:對于動物學家來說,老虎、獅子比夫人和孩子更重要!”

            克依講完,帳篷里爆發出陣陣笑聲。嚯嚯嚯嚯——火塘里的火焰也在歡笑。

            臥龍“五一棚” 驚險的人貓追逐戰

            夏勒在臥龍和唐家河工作了4年,與胡錦矗、潘文石等中國專家合著了一部大熊貓科學研究的經典之作《臥龍的熊貓》。之后,夏勒以詩人般優美的文筆,寫了一部榮獲美國書評協會好書獎和紐約時報書評14大好書獎的暢銷書《最后的熊貓》。

            其間,我曾多次到臥龍和唐家河。夏勒生日那天,我曾代表四川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抱著一只大蛋糕,一路顛簸,從成都送到唐家河。

            夏勒的喜怒哀樂,給我極深的印象。

            在臥龍“五一棚”最初的幾個月,夏勒非常急于貼近觀察熊貓。

            他早早出去,抓一袋油炸花生米。渴了就喝幾口山泉;餓了就吃花生米。后來,五一棚的“居民”都學他的樣,不帶饅頭帶花生米。因為饅頭一凍硬如鐵,實在難啃。饑腸轆轆時,一把花生米下肚,立刻有了力氣。

            而“竹林隱士”憑著極靈敏的嗅覺,始終回避著博士。后來,終于用烤羊骨發出的氣味,招引來原本是肉食動物的熊貓,用木籠先后關住了起名為“龍龍”、“珍珍”和“寧寧”的三只熊貓,給它們戴上無線電頸圈,讓它們成為“臥底”,一步步揭開神秘的熊貓王國之秘。

            在報春花初綻的日子,夏勒憑著無線電信號,找到了發情的“珍珍”。一群被欲火燒得兇猛無比的“壯漢”“小伙”投入了亙古不變的“比武招親”的殘酷廝殺之中。

            夏勒躲在云杉背后,目睹了兩場決斗。

            先是一個小個子與大塊頭的摔打,大塊頭突然躍起,咬去小個子的半只耳朵,小個子利爪狠抓,立刻將大塊頭的臉抓出血道道來。小個子畢竟力弱,敗下陣來。大塊頭正欲上樹,去親近“珍珍”,不料半路殺出個“羅賓漢”。大塊頭毫不示弱,怒吼著,猛撲過去,一場空前激烈的廝殺開始了——

            像兩團黑白相間的絨球在旋風中亂滾,又像兩團黑白交錯的云朵在雷霆中狂翻!吼聲、磨牙聲,震得樹枝的積雪紛紛墜落,打得滿地草葉亂飛,雪泥四濺!最終,“羅賓漢”占了上風,得到了“珍珍”的愛撫。

            夏勒博士又創造了“世界第一”,他拍下了大熊貓野外交配的珍貴照片。《美國國家地理》用大篇幅發表了夏勒的文章和照片,在全世界動物學界引起一片贊嘆之聲。

            從糞便中的竹葉成份,分析出“珍珍”懷孕的可能性,讓夏勒和胡錦矗十分欣喜。初秋時節,林子里傳來熊貓幼仔的叫聲,夏勒帶上相機,和胡錦矗一道,小心鉆過竹叢,正遇上“珍珍”在覓食,喀嚓喀嚓地掰著竹子,大吃大嚼。

            兩位專家都以為腳步放得很輕,當胡錦矗剛舉起相機,“珍珍”突然怒吼著,猛撲過來。胡錦矗奪路而逃,跑到一棵杜鵑樹下,發現夏勒正在爬樹。熊貓可是爬樹高手啊,胡錦矗立即側轉身,引開了“珍珍”。一場扣人心弦的追逐開始了!胡錦矗知道熊貓上坡慢,轉身笨,故意跑“之”字形的上坡路。10分鐘的山林賽跑,“珍珍”累得喘氣噴沫,胡錦矗累得兩腿癱軟,就像意大利電影《警察與小偷》的場面,彼此相距幾米,喘息聲相聞,兩雙眼睛對視,誰也無力前進一步。最后,胡錦矗爬過一道巖坎,“珍珍”悻悻而去。

            后來,夏勒發現,胡錦矗準備拍照的地方,離產仔窩太近,“珍珍”誤以為胡錦矗要傷害小寶貝,大為光火。真是天大的誤會啊!

            歸途上,兩位專家擦著滿頭大汗,忍不住相視大笑。

            美人兒睡覺 更換項圈的任務中止

            越野車像鉆進面粉堆的小甲蟲,在雪的山谷緩慢爬行。憑窗四望,不見天地,橫飛的雪花像流星群閃過,使人產生宇宙航行的幻覺。臃腫的羽絨服抵擋不住尖嘯的錐子風,渾身的關節都被錐得冒寒氣。經過四天周折,我趕在1984年圣誕節前來到摩天嶺下,川甘兩省交界的唐家河自然保護區——中外合作研究大熊貓的第二基地。

            白熊坪觀察站像一座土地廟,飯廳里堆放著彩燈、蠟燭、罐頭、水果和美酒。炊事員正忙著做菜肴。胡錦矗和夏勒一行尋找熊貓雪雪去了,翻譯邱明江說,順著腳印走,準能找到他們。我倆便換了登山鞋,尋蹤而去。這時,雪花漸漸稀疏,山林已顯出輪廓。

            過了河灘,在一片密林里,見到了胡錦矗和夏勒。他倆手中各持有一把麻醉手槍,像福爾摩斯時代的偵探,竊竊私語一陣,決定各領一班人馬,南北包抄,合圍“雪雪”。

            “雪雪”是戴著無線電頸圈的熊貓。處于妙齡少女時代的“雪雪”更顯得嬌美可愛,夏勒說,“雪雪”簡直是熊貓世界的美人兒。它的頸圈需要更換了,所以白熊坪觀察站的人全體出動,希望能一舉成功。

            我們的腳步輕極了。夏勒盡量彎曲他1米83的瘦長身體,鼻尖通紅如蝦米。九曲十八折,我們終于爬上坡,連喘氣聲都盡量憋住。

            “雪雪”離我們只有20米!它側身睡臥,左肢抱頭,右肢抱腿,蜷縮成一只圓嘟嘟的黑白花絨球,姿勢極優雅。“絨球”隨呼吸的節奏一脹一縮,好玩極了。

            雪地上埋伏了半小時,快凍成了冰棍,不明白夏勒為什么還不射擊,胡教授也按槍不動。

            夏勒向對面叢林里的胡錦矗打了手勢——撤退跟蹤。

            定位。尋覓。好不容易圍上正在睡午覺的“雪雪”,為什么要撤退呢?

            退下來,夏勒才說:作為圣誕節的禮物,我真想在節日前給“雪雪”換一個頸圈。但是,“雪雪”睡在陡崖上,四周是深谷,一槍打去,它不會立即麻倒,要是受了驚嚇狂奔亂跑,摔下了崖,不是害了它嗎?

            難舍的告別 白熊坪的圣誕之夜

            回到白熊坪,大家一齊動手,把飯廳布置成“宴會廳”。幾十支蠟燭把四壁照得雪亮,美國女記者南希從中國香港寄來的紙花綴成長長的彩練,從天花板縱橫交錯地垂下來。世界自然基金會、四川省林業廳贈送的賀年片陳列在餐桌中間。餐桌上,色香味俱佳的川菜與大蛋糕組成了賞心悅目的圖案。四年來,夏勒竟成了川菜迷,那麻得舌頭打顫、辣得眼淚長淌、燙得鼻尖出汗的陳麻婆豆腐,他能一氣吃下兩碗。

            “吱呀”一聲,門開了。夏勒和克依亮出了驚人之舉——他倆抬來了一棵五彩斑斕的圣誕樹!“宴會廳”響起了歡呼聲。

            圣誕樹是一棵一米多高的云杉,樹干筆直,樹冠呈寶塔形,繁茂的針葉間懸掛著許多好看的小玩意兒:中國的絨布熊貓、非洲風格的木雕獅子,美國的圣誕老人和馬戲團小丑;還有用紙片剪彩筆描的,布頭縫制的小鳥、小鹿、大猩猩、老虎……這些琳瑯滿目可愛的小玩意兒來自盧旺達、坦桑尼亞、印度、澳大利亞等,夏勒工作過的十三個國家。有商店買的,有夏勒和克依做的——在異國寂寞的山野,他們精心保存下來的。

            我們圍著圣誕樹點燃一排蠟燭,圣誕樹變得更輝煌燦爛。圣誕樹,是濃縮了的“夏勒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鳥鳴猿啼,獅吼虎嘯的生機勃勃的世界。

            “大干杯!”夏勒用三分京腔七分川味的中國話頻頻祝酒。三大杯下肚,兩頰騰起紅云。我感到奇怪:從沒有見過夏勒喝得這樣猛。唐家河管理所的頭頭老鄧悄悄告訴我:夏勒已結束了在熊貓保護區四年的研究課題,將去新疆研究雪豹,這圣誕節的宴會也是告別宴會,他心里不好受。

            宴會間,他贈給每個中國朋友一件小禮品,那做工精細的多用小刀、爬山包讓大家愛不釋手。

            有海量之稱的胡錦矗不斷地給夏勒敬酒,祝賀即將過去的l984年所取得的成績:這一年,他們深入到岷山、邛崍山、相嶺和大小涼山的熊貓主產地,指導了救災工作;這一年,他們開創了第二個大熊貓研究基地——唐家河自然保護區。

            這一年,夏勒還親自目睹了中國兒童上街募捐和醫院搶救受災的大熊貓的動人情景,他感慨萬端地對記者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像中國政府這樣果斷,在短短幾年內劃了那么多自然保護區,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民這樣為搶救一個瀕危物種動員了億萬人的力量!”

            第二天,圣誕節,夏勒用十字鍬狠挖門前的凍土層。每天挖一點,終于掘開一個小圓桌大的土坑。夏勒和克依小心翼翼地把圣誕樹栽在住室門前,培上土、澆上水,滿意地笑了。

            l985年早春,夏勒離開白熊坪時說:“我已經把自己栽種在中國了。”

            人物簡介

            喬治·夏勒,美國動物學家、博物學家、自然保護主義者和作家。一直致力于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研究,在非洲、亞洲、南美洲都開展過動物學研究,被《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動物研究學者之一。他是第一位受委托在中國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開展工作的西方科學家。夏勒寫過許多關于非洲和亞洲的哺乳動物的書,其中《塞倫蓋蒂的獅子》獲197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最后的熊貓》和《青藏高原上的生靈》成為國際暢銷書。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