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晉城4月29日電 題:離開故宮后的21天
作者 楊杰英
一身中山裝,一雙布鞋,一手拿著話筒,一手捏著遙控器,退了休的單霽翔,和往日并沒什么不同。

在他現身之前,不斷有人打聽他是否真的會出席,甚至有人站在“單霽翔”的座簽前合影留念。直到他出現,人們才不再來回走動。全場聚焦的目光和不斷地掌聲,彰顯著這位“網紅院長”的流量號召力。
4月8日,做了七年“看門人”的單霽翔卸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次日,單霽翔與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故宮里走了一萬五千步,進行查看和交接工作。
離開故宮后的第三天,單霽翔在安徽滁州作“堅定文化自信”的專題報告。第四天,單霽翔被2019中國(寧波)特色文博會聘為創意寧波顧問。

單霽翔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的身份,現身中國文物大省山西,出席“東西方古堡文明論壇”開幕式。 楊杰英 攝
第六天,單霽翔現身浙江奉賢區作專題報告。第七天,單霽翔出現在山東煙臺,繼續為文物保護事業奔走。第九天,單霽翔在北京林業大學作題為《匠者仁心——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專題報告。
離開故宮后的第21天,單霽翔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的身份,現身中國文物大省山西。29日,在晉城市文體宮作《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實守望者》主旨演講。此前一天,他在“古堡之城”晉城市陽城縣出席“東西方古堡文明論壇”開幕式。這21天內,單霽翔的足跡遍布安徽、山東、浙江等省,奔波在文物保護工作一線。
“退休后的生活?我剛退休20天,依然很忙,還沒什么生活。等哪天我真正‘退休’了,再好好聊。”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單霽翔坦言,雖然卸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但還有一堆事要忙。對單霽翔而言,卸任不意味著真正的“退休”。

“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這是單霽翔在山西的報告主題。“這需要我們風雨同舟,繼續努力。”單霽翔認為,應該提倡公眾參與進來,這對文物保護工作是一種助力。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推廣者,這也是他在全國各地進行演講的初衷。
幾乎在每次的報告中,單霽翔都會細數其在任七年時間中故宮博物院的改變。這七年,是故宮改革開放程度最大的七年。這七年,故宮的開放面積從30%擴大到80%。這七年,廁所革命、垃圾不落地、點亮故宮、數字化升級……一系列接地氣的“操作”不斷。這七年,這位“網紅院長”用幽默的“段子”,讓古老塵封的故宮“走下神壇”,變為一個超級IP。這七年,單霽翔沒有停歇。
此番現身山西,單霽翔對這個文物大省的文保工作亦提出自己的思考。“山西古建筑的保護和在保護前提下的合理利用確實是個大課題。”單霽翔如是說。
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筑寶庫”的美譽,早期木結構古建筑存量占全國75%以上,是唯一保存了從唐至清完整建筑體系的省份。山西的古建筑不但有精美的文化建筑,而且有精美的彩繪和壁畫。
“我很感動,汽車轱轆一轉,沒幾步就是一個古建筑。我們下決心,要保護好這些古建筑。”2005年,時任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赴山西晉東南進行早期木結構建筑群的調研工作時如是說。隨后,國家文物局啟動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先后投入近6億元(人民幣),對105組古建筑進行搶修性的修繕。
一直以來,單霽翔提倡公眾參與文物保護工作。他認為如今民間自發的力量,對文物保護工作是一種助力。
“讓我們的文物更有尊嚴地展示,民眾才會更熱愛,這是良性循環。山西在這方面的發展趨勢很好,也動員更多民間力量參與當地文物保護,守望文明文保工作。”單霽翔表示,文物保護不是單位的專利,也不是行業的工作,是全民的工作。
談及在任時最大的遺憾,單霽翔告訴記者,“當然,遺憾很多。比如故宮的館藏文物陳列比例還是少一些。我們一直在做文物保護,但什么叫真正把文物保護好?不是把它鎖在庫房里,不是沉睡,而是真正把它們修復好,每一件光彩照人、有尊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86萬余件文物藏品,過去展示的比例不到1%,幾年下來達到3%,今年年底能到8%,明年到12%。等將來新的博物館建成,文物的展示比例能達到30%。”單霽翔告訴記者,館藏文物達到30%的陳列比例,是他認為的理想狀態。
如今,從故宮博物院的“看門人”到中華文化的“看門人”,單霽翔依然奔波在傳承中華文化一線。(完)
責任編輯:萬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