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走進聯合國

            2019-04-28 15:00:42     來源:海外網

            image.png

            聯合國秘書處大樓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一行10人,將“1+1實踐教學模式”(任課教師+業界導師的實踐教學模式)拓展到海外,將課堂搬到國際組織。在短短的10天里,他們走訪了聯合國總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探尋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機制,挖掘中國職員的勵志故事。作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代表團中的一員,我將講講我在紐約和華盛頓的有趣見聞。

            走進聯合國

            1月22日,清華大學代表團一行13人從北京出發,經過13個小時的飛行,到達紐約肯尼迪機場。稍事休整后,聯合國秘書長辦公室行政助理周廷華帶領我們在聯合國所在的曼哈頓中城的夜色里進行了快速的地形熟悉工作。她率領大家一邊疾走,一邊給我們指認著沿途的超市、快餐店、中餐館和藥店,以方便我們在未來緊張忙碌的采訪工作間隙能吃得上飯,這是我們第一次感受到聯合國節奏。

            第二天,在三位聯合國職員的帶領下,我們通過層層安檢進入到聯合國內部參觀訪問。聯合國總部是世界上唯一一塊“國際領土”,火柴盒狀四四方方的秘書處大樓前懸掛著193個聯合國成員國的國旗,主旗桿上是藍底白色的聯合國旗幟。過了安檢,迎面可以看到廣場上矗立著由盧森堡1988年贈送給聯合國的“打結的手槍”雕塑。除此之外,在聯合國各處可以看到許多由各國贈送的禮物,如花園里日本1954年贈送的“和平鐘”、前蘇聯1959年贈送的“鑄劍為犁”雕塑,它們都表現了人類愛好和平的共同心愿,寓意著聯合國的主要職責是“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

            進入到秘書處大樓內部,一上午的時間里,我們聆聽了四位聯合國中國籍職員干貨滿滿的分享。周廷華結合自身工作經歷歸納出“聯合國入職晉升5C公式”:Chosen(勝選)=compassion(同理心)+competency(勝任力)+connection(人際交往能力)+chance(機會)。她介紹,聯合國第二任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曾說過“一個優秀的國際組織公務員需要具有passion(熱情)和compassion”,她理解的compassion是慈悲之心,同理心和使命感。而勝任力,以曾在聯合國秘書長新聞發言人辦公室擔任助理新聞發言人(Associate Spokesperson)的程浩為例,因為潘基文起床較早,每天早上要看過去12個小時的新聞早報,程浩會早晨四點起床,五點到辦公室整理世界各地的新聞,七點前整理完畢。對于母語非英語者來說,這就要求極強的語言能力和閱讀、歸納能力。程浩當時的另一個重要職責是為發言人編寫午間新聞發布會的講話稿,其中包括與聯合國相關的熱點問題的摘要、聯合國秘書長就一些重大事件的立場,以及如何應答各國媒體當天可能提出的問題(稱之為 If-asked)。這份工作要求也比較高,特別是對外交語言精準度、敏感度以及對熱點問題認知深度方面的考量。除了工作的勝任力,人際交往能力也非常重要,聯合國內部流傳著“二十杯咖啡一份工作”的說法。不同于國內的飯桌交際,咖啡交際讓人們在一杯咖啡的時間內迅速建立聯系,了解職場信息,擴展人脈資源

            1556431332227012.png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代表團觀摩聯合國例行午間新聞發布會,并與第73屆聯大主席新聞發言人格雷利(左六)和聯合國秘書長辦公室行政助理周廷華(左五)合影

            “碰上”的新聞發布會

            聽完四位職員的分享已接近中午12點,而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辦公室每日午間會例行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通報聯合國系統及秘書長的工作,就當天世界各地的熱點問題解釋聯合國立場,回答各國記者的提問。通過與工作人員溝通,我們有幸現場觀摩了此次發布會。

            此次發布會在秘書處大樓里的一間會議室內舉行,規模不大,每個座位上都配備同傳耳機。會議期間禁止拍照或錄像,會場布置有專門的攝像機直播整場發布會,在聯合國網絡電視頻道上能看到會議的直播和錄播視頻。

            紐約時間中午12點整,會議準時開始。聯合國秘書長副發言人哈克(Farhan Haq)通報了8條新聞,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聯合國秘書長特別代表兼駐哥倫比亞核查團團長卡洛斯·魯伊斯·馬休首次向安理會通報了此前哥倫比亞汽車爆炸案的情況。之后,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新聞發言人格雷利(Monica Grayley)就聯大主席埃斯皮諾薩訪問阿曼發表的演講做了通報,斯皮諾薩強調了多邊主義的重要性和聯合國大會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發揮的作用。

            此次午間新聞發布會歷時約17分鐘,氣氛比較輕松,沒有想象中那么嚴肅,可能因為是例行會議,新聞發言人和記者們早已都輕車熟路。哈克在點人提問的時候會叫記者們的名字,說明雙方在長期的工作中已經培養出了默契。結合之前程浩講的做助理新聞發言人時編寫發布會的講話稿,準備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If-asked)的經歷,可以看到這臺上17分鐘的背后是臺下眾多聯合國職員分工配合的結果。讓我們有些受寵若驚的是,兩位新聞發言人在進行新聞通報前都專門對我們的到來表示了歡迎,格雷利還在會后欣然答應與我們合影,展現了聯合國新聞發言人的熱情和禮節。

            1556431423729415.png

            談珩在國際翻譯日展覽

            有大局意識的“小螺絲釘”

            在聯合國訪問的五天里,我聆聽了十余場講座分享,采訪了七位中國籍職員。積極、專業、認真,是他們整體給我的印象。他們大多從千里乃至萬里挑一的青年專業人員考試(Young Professional Program)或全球一般事務人員考試(Global General Service Test)中脫穎而出,是各自領域的拔尖人才,而他們的聯合國“光環”背后是默默付出、不辭辛勞的工作。采訪中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聯合國大會部文件司中文處的一位文本處理人員。

            談珩是譯文的第一批讀者兼校對者。聯合國有六種工作語文,六種正式語文的地位平等對聯合國具有重大意義,體現了聯合國的核心價值。因此,中文作為六種語文之一在聯合國的各項重要文件里都應有相應譯文。談珩說,從文件作者起草文件,到編輯修訂,譯員翻譯文件,再到自己作為翻譯的補充,從頭到尾通讀以排除錯誤隱患,然后發布到聯合國正式文件系統里,構成了一條完整的工作鏈。在聯合國這樣一個龐大的機構里,自己是一顆小螺絲釘,需要富有責任心,精通自己的業務;同時又不能拘泥于一方天地,要看到大局,明確自己的產出在整個工作中應當產生的效果,這樣才能盡量避免疏漏和錯誤。

            談珩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公開辯論(Open Debate)提供現場編輯服務時,就幫助團隊發現并解決了一個問題。當時正值中國輪值安理會主席國,任職期間擬組織兩場公開辯論。公開辯論會通常邀請聯合國秘書長或主管該事務的副秘書長、秘書長特別代表等代表聯合國做情況通報,也會邀請各個國家或組織的代表發言。當時的英文主持詞中錯把“發言”寫成了“通報”,雖然談珩只需要做好翻譯工作,不需要檢查整個會議流程,但是她結合之前籌備高訪活動的經驗,從大局出發,站在會議組織者的角度通讀主持詞并發現了這個錯誤,及時做出了修改,維護了聯合國辦會的嚴謹態度及對各方的尊重。

            聯合國組織機構龐大,會議意義重大,除了那些熒幕上活躍的焦點人物,一顆顆具有大局意識的小螺絲釘用看似微小但不可或缺的工作連接了聯合國系統日常運行的各個環節,在聯合國這方舞臺上實現著自己的價值。

            參訪華盛頓新聞博物館

            結束了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訪問之后,我們一行坐火車來到了華盛頓,開始了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訪問。在抵達華盛頓的當天下午,我們慕名參觀了位于賓夕法尼亞大道,處在國會大廈和白宮之間的黃金地段的華盛頓新聞博物館(Newseum)。東方衛視駐華盛頓記者,白宮記者協會首位中文媒體記者張經義為我們友情做了向導和講解。

            這座博物館耗資4.5億美元,歷時近8年建成,于2008年4月11日正式開館,是讓公眾了解新聞業,通過展品體會新聞理想的“新聞圣殿”。我們的這次參觀可以說是幸運的,這座總面積25萬平方英尺的七層博物館大樓已因財政危機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收購,博物館將于今年年底前搬家。新聞博物館的衰落在傳統媒體遭遇互聯網傳播技術和人工智能挑戰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格外應景。

            如果說記者是時代的瞭望者,是基于此時此刻當下的生活。當他們的文字通過鉛墨印上新聞紙,當報紙跨越時間一張張向你展開,一個個時代便紛至沓來。新聞博物館里的新聞歷史展廳按時間先后順序陳列了跨越500多年的400余份歷史報紙頭版或雜志封面,沿著呈環形陳列的一張張報紙走過,歷史以新聞頭條的方式從時間深處走出,還原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與喜怒哀樂。

            除了新聞歷史展廳,這座博物館里還有另外13個主要展廳,可以看到八塊柏林墻、當年東德的崗哨樓、歷史上第一顆全球直播衛星、水門事件中5人闖入水門大廈內民主黨全國總部時通過的門等。除了這些與新聞有關的歷史物件的展覽,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面紀念為新聞事業殉職的記者和攝影師的照片墻。這些記者是災難中的逆行者,是真相的挖掘者,也是新聞理想的崇高化身,值得今天的我們緬懷和學習。

            從北京的新聞課堂出發,到紐約進行新聞實務的訓練,再到華盛頓的新聞博物館感受新聞的歷史,這一路我遇見了許多優秀的溫暖的人,了解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工作系統的概況,也從采訪對象身上看到了理想主義與腳踏實地的完美結合。或許,“紙上得來”是第一步,“躬行”是第二步,也許最后“盡吾志也”也未必能“絕知”,但總歸向真理又邁近了一步。(文 葉倩)

            (專題策劃:張超、王君超、周廷華;監制:張超、金蕾蒞、王君超)


            責編:劉金鵬、張青津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