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窗外景色
在紐約曼哈頓的第42街,空氣里跳躍著不同口音的英語,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行色匆匆地涌向一棟外表酷似火柴盒的玻璃大樓。這里的忙碌往往延伸到深夜,玻璃大樓透亮的燈火照映在東河河岸上久久不散。
這里是聯合國位于紐約的總部。在這個玻璃火柴盒圍繞的建筑群里,有來自193個國家大約5000位員工在這里解決國際事務,他們有著共同的特殊身份——國際公務員。
聯合國紐約總部大樓前
認識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朋友
每年這里有上千個國際性的事務會議被召開,為了將會議內容準確且及時地從會議現場傳達到世界各地,負責內容“搬運”的編輯出版助理們承擔著內容發布前最后一道工序:將翻譯稿進行整合、排版并校對成安理會規定的文件格式。
鄭麗莎就是其中成員之一。在旁人看來逐字記錄文件稿的工作多少有些枯燥,但鄭麗莎享受會議繁忙時高強度的會議支持性工作,在這里總能更快地獲得最新消息,也總會“偶遇”世界政要名人。在聯合國工作的2年多里,她已經養成每天從各種新聞渠道了解國際新聞,以保持工作的敏感度,一旦準備相關議題的材料或討論時,能馬上進入討論的狀態。
研究生時期,鄭麗莎在“機緣巧合”下來到國際組織實習。也正是那次實習機會,讓她意識到個人也可以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和意義,下定決心成為國際組織的一份子。鄭麗莎覺得留在國際組織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認同國際組織特殊的使命和價值理念的,這種美好的信念甚至是延續他們國際公務員生涯的動力之一。
“聯合國是一個特別好玩的地方。在其他工作領域你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但是聯合國卻是一個集中了各種各樣的人的地方。”在來聯合國工作之前,鄭麗莎曾是一名英語教師,不僅能說上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鍛煉了她的溝通交流技巧。因為外向能言的性格,她很快就在聯合國這個“地球村”認識了眾多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朋友。
聯合國就像是一枚硬幣的雙面,既有專業嚴苛的工作模樣,又有鮮為人知的歡樂溫馨一面。“(聯合國內)有各種俱樂部。(我所在的)聯合國合唱團,經常被邀請去各個國家演出,唱各種語言的歌,(有一次)唱非洲戛納土著語言的歌曲,我原來從未接觸過這些語言,何況要唱出來,排練的時候就特好玩。”
聯合國紐約總部的會議廳
“哪怕重新選擇,我也還會選擇聯合國”
同樣在秘書處工作的徐志達是一名專業的翻譯員,每天處理聯合國出版物和官方文件的中文翻譯和校對。4年前徐志達參加了聯合國語言競爭力考試,經歷了專業考試、筆試和面試輪番考核,從近萬名國際考生中突圍而出入選聯合國備用人才花名冊,等候了2年才正式成為聯合國一員。
“考試大概從9點開始,散場的時候已經是5點多了。”考試前一天剛值完夜班的徐志達,這場考試基本上耗盡了他所有的體力。徐志達覺得從決定考聯合國到目前的工作狀態,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哪怕讓他重頭再選一次,他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加入聯合國。“(進入聯合國工作的)機會還是比較難得,畢竟是通過努力考試考出來的。”
作為國際公務員,聯合國的員工福利待遇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員工的探親假、兒女的教育津貼等福利著實令人羨慕。雖然在紐約國際公務員的薪酬待遇可能無法與當地金融圈相比,但卻是內部員工公認的 “高性價比”的工作。聯合國內部鼓勵員工自我增值,開設語言課程和各種技能培訓班供員工選修。徐志達的崗位工作時間相對穩定。下班后,他利用閑暇時間自學并通過CFA的二級考試。徐志達坦言,在聯合國從事翻譯工作,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其他領域的專業名詞和知識點,不斷拓展知識面和專業領域的深度對翻譯者而言是必須面對的挑戰。
除了吸引眼球的福利待遇,聯合國的自帶的光環屬性讓人充滿想象。“比如說小時候看新聞聯播或報紙,經常能看到關于聯合國或國際組織的新聞,所以大家可能會覺得能來聯合國工作是一件蠻光榮的事。”聯合國所倡導的信念和宗旨就像一顆強大凝聚力的磁石,吸引著由衷認同這些理念的才俊們。
如何成為一名國際公務員?
每年聯合國招聘的競爭情況都異常激烈。聯合國內部根據工作性質和內容劃分了不同的職位類別,也設立了多元的招聘進入渠道。除了專業性的考試項目,還有志愿者項目、實習生項目、短期合同和咨詢類崗位可供選擇。那么聯合國招聘人才的批判標準都有什么呢?
聯合國多數的面試以Competency based interviews(基于能力面試)形式為主,面試官會給定一些情境需要面試者結合過去的工作經驗來回答,以考察面試者的能力、專業知識、實際經驗等方面。在聯合國內部有個“UN Career 5C Formula”(聯合國職業發展5C模式)總結模式,這5C分別是“Compassion(同情) + Competency(能力) + Connection(連結) + Chance(機遇) = Chosen(選擇)”。
聯合國作為一個秉持特殊使命的國際性組織,與社會企業和一般性事業單位有著截然不同的奮斗目標和存在意義,這要求求職者需要國際化視野,不拘于個人利益和物質追求,對人類事業的發展有同樣的抱負和信念。
“要熟悉聯合國的內容——工作的內容和日常工作可能會涉及到哪些題材。” 鄭麗莎提醒求職者,一定要事先對聯合國及工作內容做好足夠全面的了解和準備,“如果你想賺很多錢,那聯合國不是適合的地方”。日常處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領域的事務是聯合國日常工作常態,每個崗位的職員各司其職,這要求職員具有較強的自我驅動和應變學習能力。
“我覺得在國際組織的話,可能軟技能比硬技能還要重要,尤其是語言能力。”徐志達分析道。雖然聯合國有英語、法文、俄語、漢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等6種官方語言,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英語及法文。流利的外語表達和溝通技巧是必備技能,如果多掌握一門外語,未來選擇的路徑也會相對寬一些。
有時候連繁華的曼哈頓都悄悄安靜下來了,這棟長得像火柴盒的玻璃大樓,仍然有燈火和東河河岸相擁入夜。“聯合國”及其所象征的內核,就像一顆強大凝聚力的磁石,吸引著由衷認同這些理念的才俊們,去為他們所相信的一切奮斗著。(文 何嘉儀)
注:由于受訪者要求,文章中的鄭麗莎、徐志達為化名。
(專題策劃:張超、王君超、周廷華;監制:張超、金蕾蒞、王君超)
責編:劉金鵬、張青津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