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聯合國兒基會衛生司呂薇:為世界的孩子而工作

            2019-04-28 14:58:14     來源:海外網

            004洪雁:為世界的孩子而工作18.png

            這是2019年,在紐約曼哈頓區東側的銀灰色大廈里,一位中年面貌的女性正坐在辦公室落地窗邊白漆會議桌的西南角,在她對面的攝像機背后伸出了一只手,做出了“ok”的手勢,示意她可以開始說話。

            “我叫呂薇,現在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衛生司當副司長。”

            聯合國的職位級別,簡單來說,分為一般事務類人員(G級職位)、業務類官員(P級職位)和高級官員(D級以上職位)——而D,即是呂薇所在的職別。

            在聯合國,大多中國籍職員集中在G和P,部分身居“高位”的官員也多是政府直接指派為D。故而從基層干起,成為高級官員的中國身影屈指可數,呂薇便是其中一位。

            呂薇一開始并不想去聯合國。

            這是1988年,在北京東二環邊兒的一棟紅色板樓里,首都兒科研究所的醫生呂薇正在思考領導剛剛對她說的話。

            她得知了一件事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中國的工作剛剛起步,需要有個人去負責中國的免疫項目,而自己剛好是學病毒和生化的,英語也能說上一些,便被大家認為是選派的不二人選。

            八十年代是中國計劃免疫項目開展的關鍵時期,當時免疫覆蓋率在中國還不是特別高。所以能由國家衛生部指派,代表國家去如此頗負盛名的國際組織任職,且從事推動中國免疫事業發展的工作……任誰看都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而呂薇卻猶豫了。

            因為剛碩士畢業的她,之前的人生規劃里是不包括“聯合國”這三個字的;更何況,呂薇那時候正在兒研所潛心研究“病毒性心肌炎”,一心想將這個困擾中國兒童健康的高死亡率難題攻克下來,如果這時候離開,難道不就意味著半途而廢嗎?

            “但是院長說,你研究用的病毒株細胞什么的,我們先給你在液氮里存著,你去工作兩年,兩年以后你再回來,再接著干,不會影響你以后的事業。”說到這里,她頓了頓,眼角因為突然的微笑多了幾條皺紋。

            “然后我就去了。”

            而讓呂薇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去,那幾株病毒就被凍了三十年。

            1988年被派到聯合國兒基會工作后,呂薇從P級職員做起,在兒基會的北京辦事處工作了兩年多。

            雖然兩年時間從長度來說,與她之后在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十年、以及奉獻給非洲大陸的十五年青春相比看似不足為奇,但對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世界”的呂薇來說,它的意義是無可取代的——

            它意味著一位年輕的中國醫生,開始將目光從顯微鏡下的病菌,放眼到全世界衛生事業發展的癥結;它意味著一位對生命充滿熱愛的中國姑娘,從一個個“病孩子”的故事中體味到人生百態、前路艱辛后,仍然選擇鼓起勇氣、充滿信心地探尋著讓全世界兒童健康成長的未來。

            在這兩年里,呂薇愈發意識到作為“國際公務員”的責任,所以在當她看到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邦旁需要一個P3職級從事衛生和營養方面的專家時,即使競爭激烈且面臨諸多危險和挑戰,呂薇仍然抱著“試試”的心態報了名,最終成功入選。

            “我在巴基斯坦干了四年,然后去的尼泊爾,在尼泊爾干了六年,干完以后去的非洲,在非洲干了十五年。”

            呂薇極為平淡地述說著,就好像這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又好像這二十五年只是莞爾一瞬。

            有一張照片對呂薇影響很大。

            那是一幅普利策獲獎作品,照片里一位枯瘦的非洲孩童因疾病和饑餓命懸一線,旁邊有一只禿鷲虎視眈眈盯著它,在耐心等待這個孩子的生命終結。好像小孩的生命一結束,就會立刻成為禿鷲的一頓美餐。

            這張照片引發了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共鳴,而對于身處非洲的呂薇而言,她的共情是更加強烈的。

            “那張照片一直激勵著我,不能讓那些那樣的情況再發生。 ”

            作為公共衛生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呂薇致力于幫助世界各地的婦女和兒童。作為一名產婦和新生兒保健專家,她以社區為基礎的“找到最合適的”干預措施幫助非洲數百萬母親獲得健康保護。

            004洪雁:為世界的孩子而工作2128.png

            圖為2018年4月39日,呂薇正懷抱一名嬰兒,與海地國立大學教學醫院的新生兒特別護理室工作人員(SNCU)交流

            從“千年發展目標”到“可持續發展目標”,呂薇為21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家辦事處所在國的的孕產婦、新生兒和兒童保健方案提供經理監督和技術和方案支持,并支助東非和南部非洲地區的衛生系統。

            呂薇說,每年世界上大約有五百萬兒童活不到第五個生日,而比這令人心痛的是剝奪他們生命的疾病——大多可以被預防。

            004洪雁:為世界的孩子而工作2333.png

            圖為2013年4月21日,呂薇正為一名埃塞俄比亞兒童接種小兒麻痹癥疫苗

            “比如說有的小孩得肺炎,沒有抗菌素;有的小孩得了腹瀉,并沒有最基礎的比如補液之類的治療;如果是得了麻疹什么的,比如沒有做免疫接種……”呂薇眼里劃過一絲遺憾,繼而堅定地說,“所以兒童基金會還有很多沒有做完的事情。”

            不僅是非洲,放眼世界,即使很多國家從發展中國家進入到發達國家,但是貧富分化,還有首都和邊遠地區的差別,還有農村和邊遠地區那些特別的需求也還是沒有完全滿足。呂薇認為正因為有各式各樣的問題存在,她們才應該繼續努力。

            來到紐約的契機,是在2015年,正在內羅畢工作的呂薇被通知聯合國總部有一個升職去做副司長的機會。

            就像1988年在兒研所糾結“到底去不去聯合國”一樣,這一次,呂薇糾結著“到底去不去紐約”。她甚至拿出了一張白紙,分成兩欄,分別列出“去”和“不去”的理由。但她最終還是登上了前往紐約的航班。

            “我就想著給中國人爭口氣,因為那時候至少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還沒有中國人做到司長這一級。”呂薇說。

            呂薇歡迎中國的青年學子加入兒基會的大家庭,然而除了歡迎和鼓勵,她更希望年輕人們意識到:在這里,真正的工作是很艱苦的,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不利條件,有的工作室和傳染病有接觸,有的遭受著恐怖主義的威脅。

            “在這里并不是朝九晚五拿了工資就回家了,這里是‘24/7’,每周七天,全天候的工作。還要有一顆愛心,一顆奉獻的心。”(文/洪雁)

            責編:張青津、劉金鵬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