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廣西巴馬“旅游”做加法 “貧困”做減法

            2019-04-26 16:56:05     來源:海外網

            圖片1_副本.jpg

            巴馬命河景觀

            巴馬瑤族自治縣不僅是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核心區,也是革命老區、深度貧困縣,這里的發展建設和民生冷暖,黨中央始終牽掛于心。

            中共巴馬縣委、縣政府牢記使命,在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中一直堅持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

            為此,巴馬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主動作為、搶抓機遇,堅持把旅游發展和脫貧攻堅同步規劃,一體推進,把“旅游+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著力點,通過黨建引領、景區帶動輻射、大項目帶動、自主開發、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大力推進旅游精準扶貧,將巴馬的生態優勢與精準扶貧巧妙結合,把村子做成“企業”、把村民變成股民,讓貧困戶收獲旅游產業帶來的紅利,吃上了“旅游飯”。

            圖片2_副本.jpg

            位于巴馬盤陽河畔的賓達斑斕五星級鄉村旅游區

            如今,放眼美麗壽鄉,無論是賜福湖畔、盤陽河兩岸,還是瑤山深處、紅色故土,旅游扶貧的春風所到之處,致富之花漸次開放。

            多點發力,秀美山水結出扶貧碩果

            巴馬被稱為“上天遺落人間的一塊凈土”。在這里,奇山秀水、錦繡田園遍布鄉野,步步是景;在這里,長壽文化、民俗風情特色鮮明,處處含韻。

            然而,風景無法直接變為“錢景”,旅游扶貧的路徑、方法都需要不斷探索。如何讓“開門見景”的山區群眾,擁有一條具有巴馬特色的旅游脫貧致富路線?

            憑借摸索多年的成功經驗,巴馬給出了答案——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配套產業+鄉村旅游+農戶”“基地+文旅產品+農戶+旅游購物+技能培訓”等旅游扶貧模式多點發力,實現旅游景區扶貧、旅游線路扶貧、旅游商品扶貧、旅游就業扶貧,讓秀美山水結出扶貧碩果。

            ——旅游景區扶貧,即通過景區強大的帶動功能,把周邊村落作為景區休閑、觀光和民宿文化體驗承接區。保存著清朝光緒皇帝書寫的“惟仁者壽”匾額的仁壽文化源景區,貧困戶不僅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獲得分紅,還能到景區務工,獲得穩定收入。按照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打造的洞天福地,總投資超過6億元,景區集休閑觀光、奇妙體驗、養生度假、民俗演藝、長壽探秘等功能為一體,通過多方合作可提供300余個扶貧就業崗位,目前已成為巴馬旅游精準脫貧的一張靚麗名片。

            圖片3_副本.jpg

            巴馬洞天福地景區

            旅游線路扶貧,即通過串聯相鄰或者類似的鄉村旅游景點,多方面帶動線路沿線貧困村落的經濟發展。近年來,巴馬先后將6萬多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全域旅游發展范圍,除了一如既往地支持以賞花、采摘、養生、度假為內容的農家樂、民俗游外,還引進廣西旅游投資集團、深圳華昱投資開發公司等龍頭企業,將過去零星打造旅游景點,轉變為覆蓋全境的全域旅游,并大力推動旅游與康養結合,讓游客由三五天的觀光轉變為十天半個月的養生休假,敢煙、坡月、仁鄉、坡納等一批旅游村落迅速崛起。

            圖片4_副本.jpg

            巴馬賞花游

            圖片5_副本.jpg

            巴馬香豬

            旅游商品扶貧,即以游客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全域旅游產品,增強造血功能。巴馬香豬、火麻、油魚等當地特有的美食具有較高知名度,一批酒、飲用水、特色農產品等還被認定為廣西著名商標。為大力推介巴馬的特色美食和特色商品,縣旅游部門不斷強化“天地賜福?仁壽巴馬”旅游品牌打造,深耕微信公眾號、旅游APP、抖音等社交網絡集聚人氣。同時,加大重點城市和媒體的投放力度,做到在主流媒體上有聲音,在重大區域有形象。近年來,全縣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比重穩步提升,一大批貧困戶通過發展種植養殖和出售特色旅游商品,實現脫貧致富。

            圖片6_副本.jpg

            巴馬甲篆鎮好合村蝸牛養殖基地對貧困戶進行蝸牛養殖前培訓

            旅游就業扶貧,即對貧困戶進行針對性培訓,在景區及相關配套產業中給予相當數量的就業崗位,直接帶動增收。僅甲篆鎮,依靠每年上百萬人次的游客量,平安、坡月、坡納、坡莫、巴盤等村屯的貧困戶經過專業技能培訓,從田間地頭走進景區、酒店,成為月月能夠領工資的服務員、講解員、保安員。在坡納屯,隨著養生度假旅游經濟的風生水起,村民足不出戶、足不出屯,就能創業就業,僅用10年時間,人均純收入從不足1500元,躍升至1.8萬元,旅游扶貧經驗在全縣、全市和全區推廣。

            創新模式,產業驅動闖出致富之路

            圖片7_副本.jpg

            中華白玉蝸牛

            “1畝蔬菜,1年可以養3批蝸牛,產值可達30萬元。”在甲篆鎮好合村的中華白玉蝸牛養殖基地,談起產業發展情況,駐村“第一書記”藍波時不時地掰起手指頭給村民“算賬”。目前,該基地建有8間蝸牛房,每3個月可出售近10萬只商品蝸牛,惠及60多戶貧困戶,是廣西旅游扶貧“明星基地”。

            然而,就在2年前,這里還是雜草亂生的怪石坡。農民辛辛苦苦在石頭縫里刨出1畝地,如果玉米,1年最多只能收入800元,如果用種出的玉米和紅薯葉養豬,1年最多養得2頭豬,收入也僅有2000元。

            變化發生在2017年。“當時的縣旅發委投入旅游資金150萬元,打造這一產業扶貧項目。”村黨支部書記張安洋介紹說,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基地養殖房、員工房、村民培訓房、道路、生產水柜的建設,并作為集體經濟資產。項目投入運營后又成立了合作社,通過黨建帶動,由愛心企業認領幫扶,村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以養殖、勞力、小額信貸等方式入股。企業再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并報價回收商品蝸牛。當年,首批入股的8戶貧困戶就得到3萬多元的分紅。

            “今年的分紅會更多。”張安洋說,根據2來年的實踐探索,合作社計劃將原先直接向貧困戶免費發放“種牛”的方式,改為由合作社將“種牛”養大成“幼牛”,再發放給貧困戶飼養。這樣一來,蝸牛的存活率提高了,可為每戶貧困戶增收近2萬元。

            圖片8_副本.jpg

            那桃鄉平林村仁壽鄉舍五星級鄉村旅游區

            “目前,我們已成功研制出蝸牛醬。”張安洋說,中華白玉蝸牛肉因其營養豐富,可烹制食用,可加工成保健品和護膚品,被稱為“軟黃金”,市場前景廣闊。基地一旁又有罕見的天坑群,發展旅游業的條件得天獨厚。下一步,合作社將在縣文旅部門的指導下,不斷延伸蝸牛養殖的產業鏈,力爭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娛樂、養殖開發為一體的“蝸牛村”, 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扶貧之路。

            在那桃鄉平林村敢煙屯,自治區旅游和文化廳、縣文旅部門在全區率先創新構建了“財政+社會+金融”三位一體的旅游扶貧模式,依托周邊旅游景區,盤活原有的民宿資源,引導和扶持45戶貧困戶開設“仁壽鄉舍”農家旅館。

            其中,文旅部門利用旅游發展資金,對旅舍外立面及客房布草進行專業設計,融入長壽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同時,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對旅舍的日常運營進行專業化管理。項目實施以來,旅舍生意火爆,客房入住率大幅攀升,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難求。

            圖片9_副本.jpg

            建設中的休閑養生田園體綜合體

            “目前,這里正在達到面積達600畝的休閑養生田園體綜合體。”駐村“第一書記”文德會說,在旅游發展資金的撬動下,當地的長壽康養產業正在源源不斷釋放紅利,讓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近年來,巴馬縣文旅部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著眼長遠,在編制完善全縣貧困村旅游扶貧規劃,實施貧困村旅游脫貧行動計劃中,充分發揮旅游資金的“杠桿效應”,通過抓項目、抓試點、抓服務,利用近2000萬元的旅游發展資金撬動社會投資超過20億元,成功扶持了一批重點旅游扶貧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扶貧產業,最大限度地帶動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不僅有效帶動了脫貧攻堅,也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為貧困村脫貧攻堅闖出致富之路打造了“新引擎”。

            產業興則經濟活,經濟活則農民富。在旅游扶貧的帶動下,巴馬的山溝溝變成了休閑度假的好去處,老宅子變成全國“候鳥人”稀罕的好地方,農家飯變成城里人津津樂道的“新口味”……這些變化,讓貧困群眾看到潛力、看到希望,激發了他們的創業激情,增強了他們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信心。

            文旅融合,助力貧困村徹底拔掉“貧根”

            位于巴馬縣西部的那社鄉祥蘭村周羊屯,地處海拔860多米的山巒頂峰,這里山谷縱橫,遠離縣城,四周被原始森林包圍,宛如世外桃源。

            世居于此的藍靛瑤同胞,因以藍靛染織衣物而得名。當地民風淳樸,民俗氛圍濃郁,傳統文化底蘊厚重。然而,大山的阻隔,讓村民的脫貧致富之路走得格外艱辛。

            高山隔不斷希望,群峰鎖不住春風。脫貧攻堅戰打響后,為了不讓一個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縣的各級領導多次深入祥蘭村開展調研,進屯入戶與村民共商脫貧攻堅大計、共謀產業扶貧之路。

            2018年7月,通過自治區領導的牽線搭橋,碧桂園廣西區域總裁謝偉洲經過實地考察,決定捐贈500萬元,按照“祥云仙境、空谷幽藍”的旅游規劃,結合瑤族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元素,對周羊屯的村容村貌進行改造。

            “村民對文化的重視和保護,深深打動了我們。”談及為何選擇祥蘭,碧桂園廣西區域巴馬縣扶貧項目負責人秦澤明透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在周羊屯考察期間,大家在村民理事會理事長李光明家中,發現數本精心保存了上百年的歌謠、度戒,里面詳細記載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堪稱藍靛瑤文化的“活化石”。

            “物質資源會枯竭,唯有文化能生生不息。”秦澤明說,正基于此,碧桂園決定將公益扶貧項目放在祥蘭,既能為當地今后發展旅游產業脫貧致富打好硬件基礎,又能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出一份力。項目開工建設以來,在縣文旅局的全力配合與跟蹤服務下,周羊屯外立面改造施工和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部分設施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按照規劃,周羊屯完成硬件設施的改造升級后,將融入巴馬“長壽谷”旅游扶貧樣板區,逐步打造藍靛文養、隱居心養、富硒康養、森林趣養,澗溪水道、森林步道、茶馬古道、自駕車道,周羊瑤寨、稻香梯田、四季林海等特色旅游項目,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徹底拔掉“窮根”。

            圖片10_副本.jpg

            巴馬西山合樂村食用菌生產基地

            變化的不止是周羊屯。在西山鄉合樂村,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通過結對幫扶,以“旅游發展資金+小額信貸”的籌資方式,扶持當地打造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生態旅游觀光項目,并注冊“合樂村”商標,成功帶動50戶貧困戶脫貧摘帽。

            “要鞏固脫貧成果,關鍵還是靠產業。”駐村“第一書記”王京宇說,按照“引進一個新品種,熟化一項新技術,形成一個優勢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文旅部門今年還將投資25萬元,在該村建成巴馬首個小龍蝦養殖基地,推動村民持續增收。

            近年來,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脫貧引擎,巴馬縣文旅部門按照“圍繞旅游調結構,圍繞旅游促發展,圍繞旅游抓扶貧”基本思路,編制完善全縣貧困村旅游扶貧規劃和貧困村旅游脫貧行動計劃,充分整合優勢資源,積極申請旅游資金,對扶貧產業和旅游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在輻射和帶動一大批貧困人口就業增收的同時,逐步構建起鄉村旅游扶貧產業體系。

            隨著文旅的深度融合,“旅游”不斷做加法,“貧困”不斷做減法,巴馬旅游扶貧的循環“造血”功能,正位精準扶貧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并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2018年,全面啟動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各項工作,籌集5億多元投入旅游基礎設施、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培育新旅游業態等方面,完成巴馬國際旅游區基礎設施三年行動項目專項投資1.35億元;以“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為載體,深圳華車控股有限公司、深鵬旅游發展公司、北京新奧集團、棕櫚集團、碧桂園集團等實力雄厚的企業陸續進駐巴馬投資高端養生基地和旅游新業態項目;全縣旅游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57.85萬人次,同比增長24.17%,實現社會旅游總消費64.92億元,同比增長36.44%。今年,又成功舉辦2019“瑤風壯韻三月三?傳承巴馬民族風”巴馬瑤族自治縣文化旅游系列活動,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近5000萬元。

            下一步,巴馬縣文旅部門將繼續深入挖掘貧困村屯的自然山水、人文歷史、民族民俗等特色旅游資源,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發展機遇,深化粵桂旅游扶貧協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指導貧困村屯按星級標準打造鄉村旅游區,并通過培育產業融合發展、科學布局扶貧項目、搭建創業就業平臺、推動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宣傳推介特色旅游產品等舉措,以“旅游+文化”促進文旅共進,“旅游+農業”促進農旅一體,以“旅游+城鎮”促進產城融合,以“旅游+服務業”促進三產優化,以業態的多樣化促進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出一條以旅游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權晟 周國強/圖文)

            責編:張陽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