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圖源:人民日報微博)
海外網4月26日電 (欒雨石)“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4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愿望。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來成績斐然、碩果累累,已成為當今世界廣泛參與的國際合作平臺和普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24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海外網智庫論壇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外貿所副所長竺彩華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區別于過去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模式,這種新型全球化模式彌補了前者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漏洞”。“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成為消除各國基礎設施赤字、推動世界經濟包容和強勁增長的有效途徑之一,體現出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過去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中的國際合作更多體現了一種霸權思維,也就是說首先要跨過我的門檻、滿足我的條件,才能夠合作。而‘一帶一路’倡議并非如此。”竺彩華進一步解釋,“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開放包容、務實有效的國際合作模式,體現了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的合作理念。只要有合作需求及合作優勢便可參與,甚至還可以通過三方合作。特別要指出的是,“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將中國的優勢產能、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巨大的發展需求進行有效對接,有助于中國企業和各國企業,尤其是與發達國家企業和跨國企業優勢互補,共同為第三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實現“1+1+1>3”的共贏效果。相信這一創新模式將吸引更多發達國家參與合作,“一帶一路”朋友圈將進一步擴大,更多發展中國家將從中受益。
習近平主席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讓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對此,竺彩華強調,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引領全球化的重要一環。對于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人,不僅要賦權,還要賦能。“過去的全球化是把人拋下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陷入財政困境后,其國內的教育體制也很僵化,而技術帶來的自動化對勞動力替代過程的推進,出現中產階級逐漸被機械替代的趨勢。”但竺彩華堅定認為,技術的成熟雖可替代一部分勞動力,創新人才永遠不會被替代。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給人賦能,讓人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這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課題。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欒雨石、李鵬宇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