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4月25日電 4月24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總統魯哈尼和外長扎里夫對美國試圖“清零”伊朗原油出口進行了強硬回應:美國圖謀不會得逞,伊朗人民將奮起反抗,石油運輸絕不會中斷。三天前,美國白宮曾發表一則聲明:5月2日對伊朗石油進口的“豁免權”到期后,特朗普政府將不會續簽。這一決定旨在將伊朗石油出口削減至零。
美國白宮官網截圖
4月24日,哈梅內伊發表電視講話說,伊朗一定會回應美國的“敵對行為”,面對敵人,“伊朗人民不會無動于衷”;魯哈尼在內閣會議上表示,除非美國解除所有施壓制裁,并進行“道歉”,否則伊朗拒絕談判;扎里夫稱:“如果美國采取瘋狂舉動,試圖阻止伊朗出口石油,那就要準備面對相應的后果。我們會繼續找到石油買家,也會繼續使用霍爾木茲海峽運輸石油。”
國際社會普遍對美國“清零”伊朗原油出口表示反對,中國、俄羅斯、土耳其嚴厲譴責,印度、日本、韓國“委婉”表達不滿,沙特表態值得玩味,措辭謹慎和觀望態度引發外界對美國“狼來了”的猜想。
美方長臂管轄 土俄斥其魯莽激進
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耿爽在2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實施單邊制裁和所謂的“長臂管轄”。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同伊朗在國際法框架內開展正常的能源合作合理、合法,必須得到尊重和保護。美方此舉勢必加劇中東局勢和國際能源市場的動蕩。
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22日在社交媒體上說,美國此舉違反世貿組織原則,將不利于地區和平與穩定,并損害伊朗人民利益。土耳其拒絕接受美國的單邊主義制裁,以及企圖強行改變他國對外關系的做法。
俄羅斯外交部用“激進、魯莽”形容美國此舉。俄官方23日發布聲明稱:“美國正試圖利用增加對伊朗的外部壓力,以推動主權國家的政權更迭。這實際上是一種經濟扼殺的策略,對伊朗普通民眾的生活條件造成打擊。這樣的政策不會加強美國的國際權威,反而看到其政策的激進和魯莽。”
俄羅斯衛星網援引前英國駐敘利亞大使彼得·福特的話稱,美國的目的是在經濟上削弱伊朗,推動伊朗爆發叛亂。一旦伊朗采取報復行動,就為美國轟炸伊朗找到了借口。日本、韓國和其他盟國可能會向美國“低頭”。
日韓兩國對美單邊行徑選擇了“默默承受”。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表示,日本一直在減少對伊朗原油供應的依賴,目前占購買量的3%左右。最后不忘呼吁“要與美國保持政策溝通”。
韓國則派團訪美“了解美國在這一決定上的詳細立場”。據韓聯社4月23日報道,韓國經濟事務部長將率領韓國代表團本周內前往美國,就美國不再延長豁免權一事進行商討。
印度也“暗戳戳地”表達不滿。“印度感覺被特朗普忽視了”,印度《經濟時報》以此為題刊文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員表示,新德里對伊朗的決定感到“驚訝和失望”,作為一個戰略合作伙伴,美國應該考慮我們的關切。
印度《經濟時報》網站截圖
該官員還表示,迫于特朗普的壓力,印度已將伊朗原油進口量從17%降至5%,并完全切斷了委內瑞拉原油進口。“我們這么做不是出于贊同美國的行為,而是因為與美國是合作伙伴。”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印度項目負責人塔維·馬丹表示,美國制裁決定“與伊朗有關,與印度無關”,但卻讓印度感受到了附帶損害。“這再次讓印度意識到,美國作出決定不會考慮到印度利益,即使這些決定會傷害到印度。”
美國已得到沙特增產承諾?沙特:我沒說
美國輿論普遍認為:“白宮此舉令外界感到意外。”美國《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此前幾周,曾有國務院官員放風說,可能會延長對伊朗石油進口的“豁免期”。去年11月美國重啟對伊能源制裁,但給予中國、印度、土耳其等8個原油進口國家和地區暫時性制裁豁免。這半年以來,伊朗每天可向國際市場輸送逾100萬桶石油。
對于美國在石油出口豁免上的“反水”,英國《金融時報》認為,這與幾周前美國、伊朗互將對方政府軍定性為“恐怖組織”有關。美國目的是“剝奪”伊朗的主要收入來源。
隨著美國“反水”的消息,國際油價應聲上漲,22日布倫特、WTI漲幅高達3%,均創下年內新高。這讓本就動蕩的國際油市再添變數。——然而,高油價正是特朗普政府避猶不及的。
特朗普曾多次公開指責歐佩克減產推升油價,這一次為何要“犧牲油價”而制裁伊朗?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海外網:“特朗普樂見低油價,是從選民角度出發,而不是從美國角度。美國油價不能漲,漲了他就當不了總統。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不愿意看到油價上漲。”
然而,林伯強也認為,由于特朗普堅信沙特等歐佩克國家可以隨時補上,因此“兩害相較取其輕”。
值得一提的是,白宮確實在聲明中強調,美國已經得到沙特和阿聯酋的承諾,確保伊朗原油退出市場后,全球原油需求得以滿足。
然而據《華爾街日報》消息,豁免取消決定公布后,沙特拒絕立即增產彌補市場空缺。沙特能源部長法利赫僅表示:“未來幾周,沙特將與其他產油國和主要石油消費國密切溝通,以確保石油市場保持良好的平衡和穩定。”
美國彭博社撰文指出,從法利赫的聲明中可以看出,措辭明顯謹慎,且表達著一種觀望態度。沙特謹慎的態度是出于“以往經驗”:去年11月美國第一次宣布將伊朗石油出口降為零后,沙特隨即將產量提高至1100萬桶/日的高水平。但沒想到,特朗普最后一刻決定“分階段清零”,進而導致油價暴跌。
加拿大皇家銀行(RBC)首席大宗商品策略師Helima Croft稱,利比亞戰火不斷、委內瑞拉和伊朗制裁加劇,如果白宮希望控制原油價格,那就幾乎沒有犯錯的空間,特朗普高壓策略的成功與否將主要取決于美沙雙邊關系的牢靠程度。
伊朗原油出口會“清零”?歷史經驗證明:不會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穆薩維22日發表聲明稱,美國制裁是非法的,伊朗政府不承認美國方面所謂延長各國購買伊朗原油的豁免有意義。
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網站截圖
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援引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24日的講話稱,美國妄想阻斷伊朗石油出口的通道,但只要伊朗人民積極行動,團結一致,政府積極作為,“他們的圖謀就不會得逞”。
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也斥責,美國把石油政治化,并作為武器是一個嚴重錯誤。美國難以將伊朗原油出口降至為零。
國際能源戰略學者陸如泉告訴海外網,伊朗原油出口降為零難度比較大。一方面,獲得豁免權的8個國家和地區有美國的盟友,他們還在與美國方面斡旋,在沒有正式實施前仍有交涉空間;另一方面,2012年美國對伊朗上一輪制裁,是伊朗最艱難的時刻,即便如此,彼時原油出口還能達到60萬桶/日至80萬桶/日。這個出口量包括走私偷運、可能通過周邊國家終端設施出口。
事實上,面對西方制裁,“經驗豐富”的伊朗早已練就一身本領。“石油換商品”一直是伊朗慣用方法。2012至2016年制裁期間,印度曾多次使用盧比向伊朗購買原油,伊朗也用同樣的方式從印度進口商品。伊朗與俄羅斯也采取類似交易,伊朗向俄供應原油,而作為交換,俄羅斯向伊提供必需品和技術。
另外,走私偷運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伊朗出口壓力。一般來說,智能系統會追蹤油輪的運輸軌跡,不過無法監測到伊朗油輪的全部運行路線與出口量。上一輪制裁期間,歐佩克國家普遍禁止對其油輪船隊采用跟蹤系統,旨在隱藏目的地和石油出口量。
霍爾木茲海峽會封鎖嗎?專家:伊朗維護主權決心不容小覷
“伊朗將對美國此舉采取應對措施并及時公布具體方案。”伊朗外交部發言人穆薩維22日拋出的一句話引發外界猜測——會不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伊朗國家電視臺援引伊朗軍方人士的話稱:“如果我們被禁止使用霍爾木茲海峽,我們將把它關閉。我們將捍衛我們的榮譽,無論何時只要是涉及到伊朗的權利,我們都會進行報復。”
伊朗石油部官員也表示,德黑蘭已準備好應對美國終止向伊朗石油進口豁免的決定。伊朗政界已達成共識:如果伊朗不能出口原油,別的國家也不能!
根據伊朗通訊社描述,霍爾木茲海峽是重要的國際航運路線,每天可外運1800萬桶原油,占全球原油海運交通量的三分之一,從伊朗和沙特運出的大部分石油均使用這條航運線。
那么問題來了,伊朗只是嘴上說說還是真會行動?在陸如泉看來,關閉霍爾木茲海峽的可能性很低。首先,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潛在影響太大,它意味著發起地區性戰爭,因為全球油貿市場逾30%的貨物量都是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輸的。如果關閉海峽,不排除油價會沖到100美元/桶以上。
林伯強也認為:“伊朗不太可能關閉霍爾木茲海峽,因為這不僅僅是針對美國,而是與整個世界為‘敵’了,就是走頭無路了,也得慎重考量,可以說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如果關閉海峽,油價上100美元/桶就是一周之內的事。”
另一方面,伊朗曾經放過話: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意味著宣戰。在陸如泉看來,伊朗在維持國家主權上決心堅定,美國絕不能小看他。相比之下,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和策略主要以遏制為主,更多是采取石油制裁手段遏制伊朗發展,“遏制是第一位,戰爭是第二位”。但如果5月3日美國真的開始實施伊朗原油出口“清零”,也不排除雙方有擦槍走火的可能。(海外網 張琪)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張琪、徐亦超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