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將打造五大研究平臺

            2019-04-24 16:38:43     來源:海外網

            4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以下簡稱 “重慶創新中心”)正式簽約落戶重慶兩江新區,該項目是國內知名大學目前在重慶兩江新區設立最大的綜合性創新平臺。重慶創新中心將依托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打造5個研究平臺,并將在3年內聚集科研人才400人。

            “這5大創新平臺主要涉及車輛、電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化、大數據領域等,針對的全部是兩江新區乃至重慶重點布局和打造的產業,重慶創新中心未來或將成為重慶產業升級的強引擎、助推器。”重慶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韓愷表示。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北京理工大學與重慶的淵源極深。2004年成立的北理工重慶校友會,已有1000余名成員,且不少人位居重點企業的核心管理層。此外,北理工的優勢學科包括車輛工程、制造、材料、大數據等等,與重慶的產業布局十分匹配,雙方在軍民融合領域早已展開了廣泛深入的合作。

            在軍工領域,北理工與重慶長安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重慶紅宇精密工業有限公司、重慶鐵馬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多個重點軍工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民口領域,與長安汽車、重慶迪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等企業長期合作,其中與長安汽車聯合研制出中國第一臺氫內燃機和樣車。

            “2017年底開始,兩江新區與北理工進行了密切對接和多輪洽談,兩江新區希望打造高校與院所集中的協同創新區,與北理工‘雙一流’建設定位相一致。”在談到為何選擇落戶兩江新區時,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副院長、重慶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韓愷這樣講道。

            淵源極深的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合作,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據了解,與其它高校建立的一般性研究院相比,重慶創新中心具有更高層級的整體布局,是國內知名大學目前在兩江新區設立最大的綜合性創新平臺。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擬建設期為6年,分兩期實施,每期3年。其中,一期將規劃建設現代兵器協同研發中心、車輛先進技術研發中心、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研發中心、智能化和大數據研發中心、新材料軍民融合研發中心等5個研究平臺;二期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和重慶市產業發展規劃,逐步引入相關領域的院士團隊和創新平臺。

            其中,現代兵器協同研發中心主要以兵器科學與技術為依托學科,該學科作為北理工王牌專業,在四次學科評估中一直排名全國高校之首。該學科擁有全國爆炸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平臺—爆炸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擁有朵英賢院士領銜的創新團隊。

            車輛先進技術研發中心主要以機械工程為依托學科,該學科領域擁有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等三個國家級實驗室,擁有孫逢春院士領銜的創新團隊。

            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研發中心主要以信息與通信工程為依托學科,該學科完成了我國首批北斗二代基帶處理芯片的流片,實現我國北斗二代系統“中國芯”的重大突破,擁有毛二可院士領銜的創新團隊。

            智能化和大數據研發中心主要以控制科學與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依托學科,該學科領域具有復雜系統智能控制與決策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陳杰院士領銜的創新團隊。

            新材料軍民融合研發中心主要以材料科學與工程為依托學科,該學科領域具有沖擊材料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家阻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擁有吳峰院士領銜的創新團隊。

            “重慶創新中心共有5個職能,包括學科平臺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以及國際交流。”韓愷介紹,通過全球招聘高端人才,搭建先進學科研發平臺,重慶創新中心將科研和人才優勢集聚到兩江新區,與重慶的汽車、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新材料等產業相結合,開展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支撐重慶產業轉型升級。

            據了解,重慶創新中心的各項工作已經在有序開展過程中,過渡用房裝修方案、各科研平臺實驗室設計方案等均已開始進行前期準備工作。(趙鵬)

            責編:張嘉誠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