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斷直連后連續縮水: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緣何銳減

            2019-04-18 07:24:49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魏倩 ○編輯 陳羽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非金融機構存款規模已連續三個月縮水,累計銳減超過3500億元。在支付市場交易額繼續增長之際,支付機構交存的備付金存款規模為何出現持續縮水?

              非金融機構存款是支付機構交存央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這筆資金原先掌握在支付機構手中。為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備付金安全,根據央行要求,今年1月14日支付機構已實現100%集中交存央行。

              數據顯示,今年3月末,備付金存款規模為1.28萬億元,較之2月末再減354.08億元,2月末則較1月末減少879.32億元。這是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央行以來,第三個月出現縮水。首次減少是在去年12月,彼時支付機構還未完全實現100%集中交存央行。

              備付金是支付過程中產生的在途資金,對支付機構而言有著重要意義。在集中交存央行之前,備付金主要轉存在支付機構開立在商業銀行的賬戶中,其產生的利息收入是支付機構重要的利潤來源,也是其通道費用的議價籌碼,大量支付機構業務模式偏離主業,很大程度上依賴備付金產生的利息收入。根據支付市場份額計,市場一致認為,支付寶、財付通兩大支付巨頭手握的備付金規模最大,占到90%以上。

              自支付機構開始按比例將備付金交存央行后,規模一路攀升,至去年12月末達到高峰,約為1.63萬億元,規模十分驚人。最新發布的3月末數據與之相比,累計減少大約3547億元,基本回到去年11月末的水平。

              然而從易觀統計的數據來看,這期間,移動支付交易市場并未萎縮,而是繼續保持增長。那為何支付機構備付金100%集中交存央行后,規模反而縮水?

              易觀支付行業分析師王蓬博稱,這應該是嚴監管導致支付機構業務調整的結果。在“斷直連”(即支付機構與銀行斷開直連)后,支付機構的交易形式變了。支付機構代扣業務大部分改為協議支付,交易資金實現立即清算,沒有留存,相當于代扣產生的沉淀資金減少,因此備付金有一定程度減少。“過去代扣普遍,也是因為代扣業務跟銀行接口成本低,通道費用好談。”

              上海某支付機構人士表示,“斷直連”后,為了滿足合規要求和爭搶客戶,去年10月公司已經清理和關閉代扣通道,改為協議支付。

              在蘇寧金融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看來,備付金余額的增減是支付機構支付交易活動活躍程度變動的結果。現在一季度支付清算數據尚未公布,很難在數據層面進行交叉印證。但是從歷史數據看,一季度通常是網絡支付的“波谷”,無論是金額還是筆數,環比上年四季度基本都在下降,這可能是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余額連續下降的原因。

            責任編輯:趙子牛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