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到期違約債券交易制度試水 不良債券投資市場待激活

            2019-04-16 07:26:38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金嘉捷 ○編輯 陳羽

              違約債券交易制度正在試水。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下稱北金所)近期公布,截至3月末,首批到期違約債券轉讓業務已完成交易,總計3筆到期違約債券均來自永泰能源,轉讓標的票面總額為2.82億元。

              在此之前,由于缺乏明確制度安排,違約債券很難在二級市場流通,已有交易多為“一事一議”模式。因此,債券一旦違約,就意味著幾乎喪失了流動性,市場化處置的渠道受限。

              記者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目前正通過幾單試點業務探索不同業務模式,預計很快會形成較完善的到期違約債券交易機制,有望推動不良債券市場的交易活躍度提升。

              違約債券交易制度摸索中

              北金所公告顯示,已完成的首批到期違約債券轉讓標的共有3筆,分別是:“17永泰能源MTN001”于2月2日完成轉讓,券面總額3200萬元;“17永泰能源CP004”于3月18日完成轉讓,券面總額2億元;“17永泰能源MTN001”于3月18日完成轉讓,券面總額5000萬元。相關債券轉讓信息均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下稱交易中心)和北金所掛網公示,最終由上海清算所完成結算。

              記者了解到,對于首批到期違約債券,交易中心采取匿名拍賣制度,強化價格發現。北金所則采取動態報價機制,出價高者優先受讓,最終成交價不低于轉讓底價。

              據悉,到期違約債券轉讓業務已在北金所實現常態化運營。依托國有金融資產轉讓及不良資產處置經驗,北金所引入私募基金、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及非金融機構合格投資人等更多參與主體,為到期違約債券的解決提供新思路。

              隨著剛性兌付打破,債券違約后的交易制度建設也需跟上步伐。據中債登統計,截至2018年12月31日,累計有244只債券發生違約,規模總計1973億元。2018年共125只債券發生違約,規模總計1160億元,超過2014至2017年之和。隨著債券違約的常態化,其市場化處置需求也同步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亦提出相關工作要求,完善違約債券處置機制,提高違約債券處置效率,為無意參與債券重組的投資者提供退出通道,減少風險累積。

              投資者保護機制仍缺位

              原持有人手中的“燙手山芋”,在專注掘金不良資產的投資者眼中,可能就是“香餑餑”。包括私募基金、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以及部分非銀機構在內的投資者對此類資產頗有投資經驗。

              “一些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會對到期違約債券比較感興趣。”上海東興投資控股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章曉棟告訴上證報記者,對于部分地方國企、城投平臺或者區域性地方政府債務的到期轉讓,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望接盤,尤其是在西部、東北部地區。

              他認為,不良債券投資可結合企業債務重組、紓困方案等來看,以多維度、多元化方式來處理單一企業的債權問題,借助資源互補優勢,投資機構可在未來產業內部的結構性債務調整中尋找到機會。

              不過,不良債券投資市場仍處于剛起步階段。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目前大多數投資人對這一市場仍處于觀望階段,參與意愿并不是非常強烈。在轉讓定價、交易撮合等方面,投資者認為相關制度設計仍待完善。以17永泰能源CP004為例,其券面總額為2億元,轉讓底價為1.1億元。

              “底價定價感覺還是偏高了一些,因為兌付不確定性太高了。”有券商人士表示,“由于缺失回收率數據,類似的定價讓人覺得并不是太準確。”

              招商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李豫澤表示,不良債券交易市場提高了違約債券的流動性,制度建設是好的,但實施效果還需觀望,制度設計和報價撮合是否能助推信用甄別還有待總結。

              “高收益債市場發展和投資者保護機制要相輔相成,但現在缺了一條腿,光大力發展前者,后者制度建設尚有缺失。即便是考慮資產查封后的回收情況,但投資者保護機制薄弱,接手后,一旦違約就會處于被動境地。”李豫澤表示,目前已有違約訴訟、破產保全等制度,不過操作起來較麻煩,主動權還在發行人手里。

              章曉棟說,完善違約債券交易市場,關鍵在于恢復違約企業在市場上的信譽度。可以通過二次增信等方式,確保此類資產不會發生二次違約,國有政策性擔保機構、地方政府等應在其中發揮作用。此外,在破產管理方面,應推動法院來成立破產管理委員會,牽頭各方債權人推進債務重整,保障債權人基本權利。

            責任編輯:唐婧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