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銀行仍是債轉股主力 五大行實施機構去年凈賺11億元

            2019-04-16 07:19:27     來源:上海證券報
            張大偉 制圖 張大偉 制圖

              
              從五大實施機構落地案例來看,市場化債轉股主要集中在鋼鐵、煤炭、化工、裝備制造等行業中,且以國企為主,尤其是地方國資。  銀行仍是市場主力,保險、AMC參與度低

              ⊙記者 魏倩 ○編輯 陳羽

              以降杠桿為主要目的的第二輪債轉股,至今已歷時兩年多。目前這一市場化工具實施進展如何?從五大銀行的2018年年報中或許可以一探究竟。

              記者通過多方了解到,雖然去年監管層多方鼓勵各路資本參與本輪市場化債轉股,努力化解“簽約多、落地少”等問題,但銀行系實施機構仍是債轉股主力,保險公司、不良資產管理公司(AMC)等機構的參與度仍比較低。

              去年五大行實施機構均盈利

              記者梳理工、農、中、建、交五大行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首批銀行系債轉股實施機構)經營情況發現,五大行實施機構在2018年均實現盈利,合計凈賺11.47億元。

              數據顯示,上述五大實施機構資產規模均超過200億元。其中,工銀投資在資產規模上領先。截至2018 年末,工銀投資總資產433.07億元,凈資產130.65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5.5億元。

              其次為農銀投資。截至2018年末,農銀投資總資產334.5億元,凈資產103.48億元,實現凈利潤2.48億元。在前期業績發布會上,農行副行長湛東升表示,2019年農行將繼續加大債轉股實施力度,力爭債轉股實施項目達到1000億元以上。

              而建信投資作為首家設立債轉股投資計劃的機構,簽約及落地規模均領先同業。建行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建信投資累計簽署市場化債轉股合作意向框架協議項目71個,簽約金額7233億元,落地金額1534億元。

              本輪市場化債轉股始于2016年,主要目的是助推具有發展前景的高負債優質企業降杠桿、減負債、促改革、推轉型。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這一工具的實施不僅可以優化經營環境,也可將不良資產進行債轉股,化解風險,減輕資本和撥備壓力。

              從五大實施機構落地案例來看,市場化債轉股主要集中在鋼鐵、煤炭、化工、裝備制造等行業中,且以國企為主,尤其是地方國資。截至2019年2月末,市場化債轉股簽約項目總額達2萬億元,簽約項目420個,資金到位6300億元,資金到位項目337個,資金到位率31.07%。

              據悉,目前市場運作成熟的債轉股模式有三種:一是入股還債,由銀行實施機構獨立或者聯合社會投資者投資入股,獲得標的股權,償還債務,降低企業杠桿率;二是收債轉股,收購企業債權后轉化為股權;三是以股抵債,對陷入財務危機的公司,通過司法手段將銀行債權轉為股權。其中,入股還債是主流模式。

              銀行系實施機構仍占主導

              本輪債轉股啟動以來,一直存在“簽約多、落地少”的問題。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向記者表示,根據公開資料估算,債轉股簽約金額于2018年出現較大幅度下滑,資金到位率仍然不高,低于預期。

              從實施層面看,市場多將此歸咎為資金募集困難、轉股定價符合預期的標的不多等因素。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表示,債轉股項目實施周期長、收益率低,投資人往往參與動力不足,因此整體落地較慢。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仍以現金清收、核銷為主,債轉股比例較低。

              為解決債轉股實施層面資金來源問題,監管部門去年可謂用心良苦、多方清障。一是安排定向降準資金,用于市場化債轉股。交行2018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交銀投資落地的16個項目、79.49億元金額中,定向降準資金使用量達31.5%。

              二是鼓勵保險公司、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銀行等各類機構及資本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業務。

              然而據記者了解,銀行系實施機構仍是目前的市場主力,險資、AMC等資金參與意愿不足。浙江一家地方AMC公司人士說,目前地方AMC直接參與債轉股的應該不多,一方面股權投資的決策時間比較長,另一方面或許是好的標的不多。

              徐承遠表示,“發股還債”模式可通過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利用社會資金來進行,并且標的企業償還債務時以全額償還居多,操作性更強。從落地項目來看,標的企業多為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有流動性強的二級市場作參考,公允價值較好判斷。

              據悉,去年工行、農行、建行、中行債轉股實施機構相繼備案私募股權基金,以推進債轉股落地。“預期債轉股未來仍將作為不良資產的一種清理手段,但落地速度則取決于銀行是否成功引進其他社會資本,例如險資、私募基金等。”艾西亞表示。

            責任編輯:唐婧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