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蔣光祥:期許“瘦身”歸來的天弘余額寶創造新驚喜

            2019-04-16 07:16:36     來源:上海證券報

              文 蔣光祥

              那些勇于“觸網”、跨界創新的金融企業,應繼續秉承“極致體驗”的理念,專注客戶需求,緊緊圍繞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這一目標,深挖潛在空間,在既定規則下創新出“爆款”產品。這既是金融創新的內生動力,又是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最優路徑。

              天弘基金稍早時候發布公告,宣布取消對天弘余額寶貨幣市場基金個人交易賬戶持有額度及單日申購額度的前期限制。這意味著業內最大,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巨無霸,成功“瘦身”歸來。

              在規模破萬億后,余額寶(本文僅指天弘余額寶,下同)申購上限曾先后歷經最高25萬、10萬、2萬每日總額設限,9點開搶,售罄待下一日的四次變化。隨后,更輔以一系列“分流”措施,大量余額寶新入資金被分流到其他新接入支付寶的貨幣基金中。截至目前,共計接入其他貨幣基金18只,可謂點石成金的“點金棒”,凡能入選的基金公司都體驗了一把“手忙腳亂”的幸福,單只貨基規模急速擴大數十倍并不鮮見。據悉,2018年內與余額寶完成對接的13只貨幣基金,在余額寶平臺引流下,僅下半年就實現累計戶數環比增長135.42%,甚至有產品戶數擴張超9500倍。13只產品的規模也在半年內增長超七成。余額寶在“成全”了別人的同時,也成功“瘦身”,“拯救”自我,基金規模從最高峰的近1.8萬億,逐步降至1.1萬億左右。天弘余額寶實現了資金平穩分流,解決了此前“一家獨大”的問題。如今,“瘦身”成功的天弘余額寶重新放開個人賬戶申購,再度擁抱余額寶投資者源源不斷的資金流。

              余額寶從橫空出世到如日中天,不過短短6年,但貨幣基金發展卻已超15年。貨幣基金從以往的不溫不火,到單只規模破萬億,高峰期月均千億的長尾增量,的確足以引發業內外對整個貨幣基金全盤流動性風險的顧慮。余額寶的穩定管理與風險控制,顯然已超過單只貨幣基金存在的意義。一路默默無聞的貨幣基金被余額寶等“寶寶”類軍團引爆與規模狂飆,說明行業痛點被抓住了。因而,即便余額寶之前采取了限購等措施,潛在客戶即移動互聯網長尾效應下的“長尾隊伍”并未消失,其低風險和便捷性理財需求仍然實實在在,面臨溢出且缺乏可承接工具的尷尬局面,余額寶的分流可謂再及時不過。盡管目前依然很難判定單只貨幣基金最佳規模到底是多少,但無論如何,任何一只貨幣市場基金規模一味快速增長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余額寶從適度申購限制,主動調節規模增速,再從單一貨基發展成為一個貨基的展示與接入平臺,無疑成功化解了流動性管理壓力,從根子上消弭系統性風險,投資者利益得到了保護,行業利益順帶搭了一把便車。

              作為攪動金融業改革的“鲇魚”,余額寶類“寶寶”軍團正在步入主流,成為國人首選的入門級理財產品。無論年齡、學歷,余額寶往往是很多人人生第一次理財嘗試的開始。這可能是余額寶類“寶寶”軍團最接地氣的存在意義。不妨說,是余額寶拉著貨幣基金回歸普惠金融,成為一款與生活場景結合緊密,服務大眾的普惠理財工具。而余額寶對用戶關注點的“暴擊”,同時也在間接倒逼那些以往相對“高冷”的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創新與轉型,以及存款利率市場化乃至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

              盡管相比較貨幣基金風險極低的安全性與絕佳的流動性,收益率并不在投資者最關心的首位。只是近兩年來收益率一降再降,一般投資者對余額寶等“寶寶”收益率下滑感受明顯,過去幾個月已退居3%以下,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再度拉開了差距。這更多與整個貨幣市場的流動性松緊度密切相關。近兩年來,央行的若干次降準、包括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范圍的擴大,給貨幣市場釋放了不少流動性。疊加降杠桿、去產能的大勢,社會投資以及貸款需求減少,銀行自有資金增加,進一步降低了對協議存款的依賴性,而這一塊資產配置在貨幣基金中占大頭。此外,《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已施行一年有余,面對迄今對流動性風險管控最詳盡的規定,基金經理個人發揮的空間極小。這說明唯收益論,對“寶寶”們來說不公平,對客戶也不明智。況且,余額寶還能被直接用于轉賬、還款、繳費、購物等支付場景,這些功能顯然也能視為一種彌補。

              對大部分客戶來說,迄今最方便接觸到的日常理財仍然是余額寶。對一般投資者,尤其是家中尚有房產配置、子女留學等需求,隨時需要用錢的家庭,安全性始終是擺在第一位的。公募基金這樣的資管“正規軍”出品、低風險的“寶寶”們顯然仍是最佳選擇之一。

              不過,公募基金發展20余年,超總規模半壁江山的卻是本質屬性為流動性配置的貨幣基金,顯然是對扎根于二級市場的整個公募行業權益類資產主動管理能力的有力鞭策,但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畢竟,長久以來,國內民眾能接受或者說喜愛的,是收益率能比銀行活期存款收益率高上不少,期限靈活,但又沒有多大風險的金融產品。余額寶的成功瘦身,代表整個貨幣基金產品經歷了淬煉,但在此基礎之上,是不是還能繼續創新?是客戶對基金從業者的期許。

              金融創新主體,尤其那些勇于“觸網”、跨界創新的金融企業,應繼續秉承“極致體驗”的理念,專注客戶需求,緊緊圍繞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這一目標來推進金融創新。同時,創新主體還應嚴格按照各種監管規則的要求,嚴控風險,牢牢守住不逾越監管紅線,深挖潛在空間,在既定規則下創新出“爆款”產品。這既是金融創新的內生動力,又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最優路徑。

              (作者系基金從業者,財經專欄作者)

            責任編輯:趙子牛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