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債券交易怎么賺錢、賺誰的錢?

            2019-04-15 07:24:56     來源:上海證券報

              ⊙商園波 ○編輯 楊剛

              

              你也許對債券基金的印象不錯,覺得它風險可控,收益有時會有超預期的驚喜,但你可能從沒想過標題中的這兩個問題——債券交易怎么賺錢?賺誰的錢?

              賺融資方的錢VS賺交易對手的錢

              做債券交易賺誰的錢?

              首先,我們要了解債券交易收益來源的構成。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票息,第二部分是資本利得。票息,就是債券發行人或融資方給付持有人的利息,按日來計息,持有人持一天債券就拿一天利息。一般來說,票息是發行時通過投標確定的,所以債券存續期間,每天的票息是既定的。資本利得,是市場波動引起的買賣凈價之間的差額。債券的面值一般是100元/張,并在存續期間保持不變,但是其凈價在存續期間可能低于100元,也可能高于100元,隨行就市。

              所以,債券交易的賺錢來源也有兩種:一是賺票息的錢,也即賺融資方的錢,這部分的最大風險是融資方的信用風險。二是賺資本利得的錢,這部分損益不由融資方來承擔,實際上是賺交易對手的錢,其最大風險是利率風險。因市場利率波動而導致凈價的波動,這就是Beta收益的來源。當然,債券信用和流動性情況發生改變也會導致凈價的波動,這就是Alpha收益的來源。

              賺Alpha的錢VS賺Beta的錢

              Alpha收益是由個券引起的賺錢機會,主要是由個券信用資質和流動性情況發生改變引起的。比如發行人信用資質提升、債券增信措施增強、流動性提高,都會導致債券凈價的上漲,反之則會下跌。

              Beta收益是由債券市場引起的賺錢機會,主要是由市場利率發生變動引起的。比如市場利率下行會引起債券凈價上升,反之則下跌。債券的Alpha因素根據評級的高低而不同,評級越高,Alpha因素越小,評級越低,Alpha因素則越大。比如,對于國債來說,由于國債的信用級別已經達到最高,不會有信用和流動性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因此Alpha因素基本上可以忽略,而應主要關注Beta因素。而就低評級債券來說,Alpha因素比Beta因素更重要。極端情況下,一些信用資質極差的債券對市場利率變動不作任何反應。

              不過,在實際投資中,除非一些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去投信用資質差或極差的債券資產。這就注定了現實中的債券投資更關注Beta因素,這也是跟權益投研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即債券投資更關注市場利率的變動及其分析,因而關于經濟基本面、貨幣政策、資金面的宏觀研究顯得更重要。

              一致預期VS預期差

              無論是賺Alpha的錢還是賺Beta的錢,都可以歸為一致預期和預期差兩種情形。預期差情況下的價格變動,即市場預期之外的突發因素導致市場利率、信用資質、流動性等發生改變,從而帶來價格變動。這個容易理解。

              問題在于,如何解釋一致預期情況下的價格變動呢?如果市場充分有效,當前價格應該已經反映了市場的一致預期。但是,現實情況往往不是這樣。比如經濟下行趨勢下,市場一致預期央行未來一年降息三次,每次25BP,合計75BP。但是,市場利率會立刻下行75BP嗎?(假設市場利率下行幅度跟央行降息幅度一致)當然不會。央行降息一般會產生一個通道,每次小幅降息,而市場利率也會沿著央行的降息通道拾級而下,每次降息時下行25BP,通過三次下行來完成這一通道。所以,這與央行在債券市場上發揮的作用有關。

              正是因為債券市場的上述特點,在一致預期情況下價格仍然存在緩步變動的可能,意味著價格變動趨勢形成之后還有充足的時間參與交投,這就為右側交易提供了空間,而左側交易往往基于預期差下的價格變動。

              攤余成本法VS市值法

              上文講了債券交易賺誰的錢、怎么賺錢的問題,最后講一下怎么實現賺錢的問題。票息的獲得很簡單,就是每持有一天就拿一天票息,按每日計入。資本利得則有不同的實現方式,比如今天以97元/張的凈價買入一只剩余期限為一個月的債券,過一個星期后,凈價漲到98元,如果在這個價格拋售,則實現98-97=1元的資本利得。

              那么,怎么樣來分配這1元的資本利得收益呢?攤余成本法和市值法作出不同的收益分配方式。簡單來說,在攤余成本法下,首先計算到期日的還本金額100元與買入凈價97元的差額得到3元的資本利得,然后把這3元(按實際利率法,幾乎是平均的)分配到剩余期限一個月中的每一天(實際攤銷金額與平均值略有差異),直至到期日或拋售日;如果在到期日之前被拋售,則拋售日當天的收益=當時的拋售價格98元-當時的攤余成本(略高于97元),這意味著這1元幾乎被平均分攤了。在市值法下,買入日直至拋售日之前的期間沒有任何資本利得的產生,沒有資本利得收益計入,直至漲到98元的當天,一天實現資本利得1元(即使沒有拋售、估值漲到98元,資本利得也是一樣在當天實現)。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樣是1元的資本利得,攤余成本法下分配方式更平滑,市值法下則波動更大(在一天內實現)。

              寫到這里,你也許會問,當前情況下做債券交易應該是賺融資方的錢還是賺交易對手的錢?是要賺Alpha的錢還是賺Beta的錢?是選擇左側交易還是右側交易?是選擇攤余成本法還是市值法?

              對此,不同投資經理、不同產品可能會給出不同答案。就我個人而言,偏好于右側交易,在流動性大潮退去的時候,要對市場充滿敬畏,盡可能順勢而為,并擇機而動,而不去作逆向選擇。就即將發行的中泰藍月短債基金而言,在當前利率低位運行的環境下,還是應以賺票息的錢為主要目標。至于收益實現方式的問題,市值法則是主流選擇。

              (作者為中泰資管基金業務部副總經理、中泰藍月短債A/C擬任基金經理)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