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短期貸款創歷史新高!新增4000多億資金流向哪?
原創: 李丹丹 黃紫豪

金融數據頻傳暖意。
央行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69萬億元,同比多增5777億元。受貸款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帶動,3月社會融資增量達2.8萬億元,遠超市場預期。
不僅僅是3月當月,縱觀整個一季度,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可謂不費余力,表現為:
其一,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8.1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34萬億元。
其二,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5.81萬億元,同比多增9526億元。
細析結構,一個數據非常有意思:3月居民新增短期貸款達4294億元,為歷史峰值。

這到底是為什么?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一些專家,聽聽他們怎么說: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
居民短期貸款期限一般在2-3年,以個人消費類貸款為主。居民短期貸款增長過快,一方面與貨幣政策掌握的標準相對寬松有關,刺激各方面需求;另一方面,隨著股市升溫,不排除有短期貸款進入這個領域,有可能有資金流入房地產、股票市場投資,或者有一些投機性行為。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
要客觀看待這個數據,目前信貸包括居民信貸的總量數據很大,所以短期貸款4294億元雖然絕對量比較大,但是占比并不是很嚇人。而且,前期監管部門一直在嚴查消費貸挪作他用,所以各家銀行在這方面很注意。
倒是有另外一種可能,最近一兩年里很多人買房是“墊著腳尖”夠著買的,收入沒有明顯增加,這些購房人可以稱之為“邊際購房人”,其能力很勉強,可能借助短期貸款償付部分月供。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數據分析,2015年之后消費貸上升較快,幾乎與房屋銷售增速是同步的。
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
首先要結合前期數據一起來看。2月份住戶短期貸款下降比較多,3月份恢復到正常水平,2、3月份整體來看,相對比較正常。
不排除與流入股市有關,但是從2018年情況來看,在股市疲弱、兩融余額下降的時候,住戶短貸也增長得很多。
從行業看,目前銀行在做零售轉型,個貸投放是銀行的一個重點,因此滲透率在上升,越來越多的個人在做消費貸的貸款,銀行覆蓋面也上去了。一些中小銀行與第三方互聯網公司合作,大幅提升消費貸滲透率。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史考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