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黃蕾)近日,由上海保險學會和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聯合主辦的“保險助力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專題研討會在復旦大學成功召開。會議邀請了在滬高校學者、行業高管代表參會。
本次會議圍繞2019年1月份由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八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簡稱《行動計劃》)展開討論,探索保險如何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本次研討會由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主持。許閑指出,2020年日益臨近,沖刺國際金融中心目標的階段已然到來,本次會議召開的主要背景是為進一步落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實現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保險中心與金融科技中心的聯動與助推,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任務清單”,推進保險要素市場建設,加速區域性再保險中心建設,實現保險行業在稅收、制度和行業規范等方面加快與國際接軌等。
參與嘉賓對此話題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上海保險學會秘書長趙雷在會議致辭中表示,2020年建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時間緊迫,行動計劃提出要設立“一帶一路”再保險承保共同體及營運平臺,目前來看,這一塊在稅務安排上與國際慣例仍然存在差距。“再保險業務的發展其實和支持政策有‘強關聯’,我們期待稅收方面上海能真正有所突破,希望專家學者以及業界高管對此獻言獻策。”
“我們的保險科技有較大的發展機會,保險行業是我們金融的突破口,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發力方向。”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費方域教授指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全國配合,舉全國之力,同時也需要國際資源的參與。”
費方域提出了三條具體的建議。首先,把上海現有的金融機構激活,提高運行效率,助推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其次,吸引新的動能,集聚更多的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和創業企業,提升金融競爭力的同時,形成金融創新生態鏈;第三,借助上海自貿區這個平臺推出更多制度創新,例如在監管方面就可以嘗試“監管沙盒”,推動保險科技等更多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
復旦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表示,行業需要提出可以落地的政策建議。孫立堅教授通過國內外對比指出:“金融還是要落在企業的資產端,金融要帶動實體經濟,比如金融科技等,而不能再出現金融套利的創新。參考離岸美元的蓬勃發展,我們的再保險發展將會是一個突破口。”
上海建設國際融中心,保險方面能不能亮出硬核實力?在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吳忠東看來,上海需要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探索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體制,尤其是再保險這一領域,上海要盡快形成優勢。
安達保險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鄭波也提到了稅收的競爭優勢問題。“上海要增加對優秀金融機構、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就要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比如簡化稅制、降低稅負,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
“最新權威數據顯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排名已連續兩期位列第五。”華東師范大學保險系主任葉明華表示,一是大力發展保險科技,發揮后發優勢;二是充分挖掘人口紅利,人口在壽險業發展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上海今后應充分挖掘自身的人口紅利,推動保險業尤其是壽險再上臺階。”
眾安學院院長姜振興提出:“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是上海目前最大的兩個特色,接下來如何推動兩者深度融合是關鍵。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有兩點值得關注:首先要打通數據壁壘,其次是人才先行。”
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保險學院常務副院長徐愛榮指出,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可在多方面進行嘗試。首先,上海再保險行業發展并不快,可嘗試再爭取一些政策支持。當前政府提出減稅降費,上海保險業可結合自身情況,與監管部門協商,有的放矢地爭取一些政策紅利。
勞合社中國副總經理徐軍則從外資保險公司的角度,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營造更好的保險經營環境;增值稅對于中國在國際保險市場上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于再保險;數據的開放很重要,并且可以利用保交所進行探索。”
來自諾德保險經紀的顧征認為,目前國內的理賠服務水平需要提高,并且希望上海可以多承擔一些國家課題,并且在上海進行試點。同時,要加強保險公司在國際上的形象宣傳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