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偉 制圖 |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將從“以基本保險為主”向“多支付并重和綜合發展”轉變,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重點省份盡快啟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委托投資,推進啟動城鄉居民養老金委托投資。同時,隨著第三支柱試點的即將擴容,養老保險基金的增量規模同樣可期。
⊙記者 黃蕾 ○編輯 陳羽
隨著第三支柱的崛起和第一、第二支柱委外投資的進一步推進,我國養老保險基金市場化投資步伐正在加快。這意味著,我國資本市場再添長期資金“活水”。
記者從昨日舉行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發布式暨養老保險降費形勢研討會上獲悉,人社部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重點省份盡快啟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委托投資,同時還將推進啟動城鄉居民養老金委托投資。此外,隨著第三支柱試點的即將擴容,養老保險基金的增量規模同樣可期。
“一支柱獨大”結構將變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建設,中國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逐漸清晰,這一框架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支撐。其中,第一支柱主要是指社會保障儲備基金和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作為補充養老金,包括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則指個人儲蓄性商業養老保險,比如個人稅延養老險。
一直以來,三個支柱的發展并不同步甚至失衡。強制參與的第一支柱起步最早,從規模上看也一直保持領先。相較之下,第二、第三支柱受到第一支柱繳費費率較高、法律法規強制與否不清晰、稅收優惠不足等各種原因的制約,從覆蓋率和規模上明顯落后。
這也造成了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嚴重依賴第一支柱,而第二、第三支柱缺位的現狀。
“第一支柱獨大”的養老保障體系結構,近年來逐漸引起政府的重視。若以此去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以及日益增加的養老需求,勢必會給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造成沉重的壓力。推行職業年金、試點個人稅延養老險等舉措,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隨著第二支柱的擴容、第三支柱的崛起,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將從“以基本保險為主”向“多支付并重和綜合發展”轉變,在減輕第一支柱壓力的同時,也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退休生活的多樣化需求。
“回顧過去幾年國家在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方面的一系列舉措,可見決策層改革決心的堅定,也可以看出改革任務的艱巨。”中國太保集團旗下長江養老保險公司董事長蘇罡在會上指出,改革曙光初現,但也要看到,未富先老、地區不平衡、養老責任意識不清等中國老齡化的內在特點,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進程依然面臨著艱巨挑戰。“而上述問題的解決,很難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齊心協力、積極參與。”
市場化運作在加強
“投資收益是養老保險制度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要高度重視養老金投資的重要作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文靈在發言時,重點提及了養老金管理的市場化運作。
這里所指的投資收益主體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指用來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支付壓力的社會保障儲備基金;二是指對于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部分的投資。
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市場化投資運作方面,王文靈指出,截至2018年末,我國已有17個省(區、市)政府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簽署委托投資合同,合同總金額8580億元,實際已到賬資金6050億元。同時,截至2018年末,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接近5萬億元。這意味著,實際開展投資的資金所占比例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加速養老金市場化運作,已是大勢所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局巡視員張浩在發言時表示,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需要進一步加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重點省份盡快啟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委托投資。此外,不僅是要加快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結余情況投資,還要推進啟動城鄉居民養老金委托投資。
與會人士達成共識的是,未來養老金管理將朝兩大方向轉變:一是管理更趨于市場化,整體管理體系中逐步啟用市場化機構,在多方參與的情況下,盡可能借用市場力量;二是規范化的嚴謹態度,隨著我國養老金管理的市場化程度加深,各個管理角色都在加強管理的規范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