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知名機構稱“中企借助國家補貼開展海外并購論”不實
中新社柏林4月9日電 (耿卓 彭大偉)針對外界所謂“中企利用國家補貼以高價優勢擊敗其他競爭對手,從而收購德國企業”的論調,德國知名經濟研究機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8日發表的最新報告通過分析大量案例進行了反駁。
這份報告由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菲斯特(Clemens Fuest)領銜。菲斯特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對2002年至2018年間分布在92個國家的7萬多個跨境并購案例進行了研究。在這些樣本案例中,中國投資者收購外國公司的案例達1900件。其中,中國投資者收購德國企業的案例為171件。
研究發現,平均而言,由中國投資者收購的公司總資產規模為其它國家投資者收購對象規模的7倍。同時,前者的負債比率要比后者高出6.5個百分點,而且被收購時的平均盈利率幾乎為零。與之相對的是,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收購的多為正處于盈利狀態的公司。
從投資領域來看,中國民營企業更傾向于收購電子、機械工程和汽車行業的公司,雖然中國的國有企業的投資活動亦活躍在前述領域,但國企的收購行為更多是集中在原材料開采和農業領域。
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投資者更傾向于以低價收購外國企業,這與某些國家存在的“中國企業利用國家補貼,在并購中以系統性的高價優勢擊敗其它競爭對手”的輿論正好相反。
菲斯特分析,中國投資者似乎更注重企業規模而非盈利能力,從而規避與其他競標者的競爭,這種投資偏好也可能與中企熱衷長線投資等因素有關。(完)
(本文來自于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萬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