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上海銀行副行長汪明解析資管“進化”密碼:贏在起跑線 要從資產和產品兩端構建護城河

            2019-04-08 06:53:50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上海銀行副行長、上銀基金董事長 汪明

              編者按:

              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的目標與要求,各項改革舉措也將順次推出。可以預見,中國金融業將深刻變革,無論是從監管導向、市場格局,還是從產品與服務體系、金融創新等都會發生重大變化。

              本報今起推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金融業在行動”為主題的系列報道,以金融業高管訪談與機構實踐結合的方式,汲取業界的思想精華和有益探索,以期對大家有所啟迪。

              ⊙張艷芬 ○編輯 黃蕾

              

              2019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中考”之年,也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蓄勢啟動之年。資管變局撲面而來,令人振奮的各方角力已暗流涌動。正在陸續入場的銀行系資管,不僅要在市場份額上群雄逐鹿,更將開啟從同質化到差異化的業務“進化”之路。

              同樣在今年,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與要求的標尺已定。這也是為商業銀行的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銀行這些年的發展,勾勒出了一條“精而美、專而優”的城商行轉型路徑。在上海銀行副行長、上銀基金董事長汪明看來,過去靠幾個產品闖天下的時代已經結束,劇烈變化的內外部環境,讓銀行資管投資管理模式轉型有著現實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每家銀行都應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和風險偏好來選擇差異化定位和特色化發展模式。”汪明在接受上證報專訪時直言,面對挑戰,上海銀行將深化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補齊短板,從資產和產品兩端探索轉型路徑,最后構建起資管業務持續發展的“護城河”。

              拋棄同質化要從兩端發力

              “75后”的汪明,大學一畢業就進了上海銀行,當屬“少壯派”高管。二十多年來,他不僅親歷了上海銀行的成長軌跡,也見證了銀行業的一路變革。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初步完成之前,商業銀行的生存環境相對比較優越,因為有“利差保護”,銀行業大多是規模驅動盈利的“外延式”發展,同質化較為嚴重。在剛性兌付機制下,銀行理財產品具有類存款屬性,發揮著銀行存款替代功能,進而導致銀行始終缺乏資管轉型的根本動力。

              但隨著資管領域政策環境、市場環境、行業環境的高速轉變,相對單一的產品、投資模式和簡單的理念思維已成為銀行資管進一步發展的桎梏。銀行理財投資模式必須經歷根本性的調整才能適應未來的大資管格局,進而帶動整個銀行資管轉型進程的加速。

              “口號容易喊,真到實操層面卻并不容易。”汪明坦言,傳統商業銀行以產品為中心的理念已經根深蒂固幾十年了,銀行內部的經營、管理體制也是圍繞此而建。所以,在他看來,銀行探索資管轉型路徑的前提是理念的轉變,即由過去“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核心是由同質化轉向差異化。

              拋棄同質化,需要從產品、資產兩端同時發力。體現在產品端,需從“供給定需求”轉向“需求定供給”,即以客戶需求作為產品創設的出發點。關于這一點,汪明從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主動研究客戶的痛點、體驗和類別等創新上大受啟發。“怎么給客戶畫像,怎么把適合的產品更有效地推給客戶,怎么給客戶帶來更加便捷的體驗,這種高度聚焦客戶的服務理念,正是傳統金融機構當下需要突破的。”

              下轉3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