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國家衛健委等6部門發文整治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亂象

            2019-04-06 12:20:28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4月5日消息(記者車麗 河南臺記者張穎凡)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一段時間,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領域亂象頻發,部分機構還宣稱“降低度數““近視克星”等誤導近視兒童青少年和家長,威脅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國家衛健委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打組合拳整治近視矯正亂象。兒童青少年近視后,通過各種手段能治愈嗎?此次對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的機構或個人有何要求?

              我國現有近視人數超過4.5億,其中近視高發年齡段為青少年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小學生的發病率約30%,初中生約60%,高中生約80%。不少商家看中青少年視力矯正市場,學校周邊的視力矯正機構也越來越多。記者走進鄭州市一些中小學校附近商業區,不到100米就有三家視力矯正機構。某機構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收費一年2萬,保證治療效果。

              這些治療近視的機構里還大量出售所謂的近視治療儀器。記者咨詢了一家視力恢復中心,該中心自稱楊醫生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治療近視使用的是一款有批準文號的純光學治療儀,只要每天帶上按照規定的方法和時間治療,視力肯定能減輕甚至恢復。其稱:“通過霧視療法雙目合像法的原理,就相當于讓孩子進行一個望遠的訓練,治療效果是有保障的。前兩天一個孩子,700度,來了之后我給他驗了大概一個多小時吧,我當場給他降下來50度呢。”

              那么,兒童青少年近視后,真的能通過各種手段能治愈嗎?北京同仁醫院眼科研究所副所長胡愛蓮表示,在目前醫療技術條件下,近視不能治愈。兒童青少年時期可以通過科學用眼、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等方式預防、控制和減緩近視。

              “從醫療上來說,現在沒有任何手段可以讓近視變回正常,只能是矯正,大家常見到的戴眼鏡或者OK鏡、角膜接觸鏡。到了一定年齡有人不愿意戴眼鏡,到了成人后穩定兩年自愿做近視眼手術,但只是相當于把眼鏡摘了,近視的病理結構沒有發生改變,近視是不能治愈的,沒有治愈的概念。”胡愛蓮說。

              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通知要求,從事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的機構或個人必須嚴格依法執業、依法經營,不得在開展近視矯正對外宣傳中使用“康復”“恢復”“降低度數”“近視治愈”“近視克星”等表述誤導近視兒童青少年和家長。不得違反中醫藥法規定冒用中醫藥名義或者假借中醫藥理論、技術欺騙消費者,謀取不正當利益。

              家長一旦發現兒童青少年視力異常,應當及時帶其到眼科醫療機構檢查,遵從醫囑進行科學矯正。專家透露,不少商家為了凸顯治療效果,竟在檢查結果上做手腳。河南省人民醫院小兒眼科醫生戴淑真表示:“有的小孩在我這矯正的,戴的眼鏡正規矯正挺好的,然后他又到實驗小學門口的機構去了,機構告訴他,‘不用戴眼鏡,來我這治療,近視慢慢就好了’。然后他在那里治療,一年后又來復查,在那里查的視力挺好的,再來醫院查一下,結果近視比原來加深得還厲害。”

              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通知要求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加大無證行醫打擊力度,發現醫療機構使用的眼視光產品、醫療器械存在質量不合格或者夸大宣傳等問題,及時通報或移送市場監管、藥品監管等部門。各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廣告監管,依法查處虛假違法廣告。要加大近視眼鏡鏡片、鏡架等眼鏡產品的監督抽查和專項整治力度,嚴肅查處涉及眼鏡和眼鏡片計量、標準化、認證、質量違法行為以及生產、流通和銷售環節存在的違法行為。

              胡愛蓮提示,預防近視最重要的是不能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比如看書、玩手機、打電子游戲等,不能長時間過度近距離用眼,應該在40分鐘、45分鐘后休息10分鐘、15分鐘;提倡孩子多去參加戶外活動,主要還是放松眼睛看遠處,遠近交替用眼,對近視預防很有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