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王”梁偉浩看好大灣區:科技創新迎最佳時機
中新網4月4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大灣區突出科技引領,將為珠三角港商進一步轉型升級帶來利好與推動。”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梁偉浩說到。作為“一代表王”,梁偉浩北上投資設廠逾30年,也成為了港商產業變遷的一個縮影。

梁偉浩在接受記者采訪。圖片來源:香港《大公報》/方俊明 攝
北上投資 產業不斷擴增
從代加工,到拓展內銷,到加強研發,再到創建產業園,梁偉浩不僅見證了國家改革開放的發展變化,也折射出港商北闖的歷程。“大灣區重頭戲是‘向科技要發展’,既有資金支持,又有政策保障,港商發展科創產業迎來最佳時機”。
“到珠三角設廠30余年,也經歷了產業發展的高低起伏。”梁偉浩告訴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香港勞動成本急速上升,加上內地改革開放鼓勵港商北上投資,1985年至1996年迎來香港工業北移高峰期。
梁偉浩1988年北上東莞,興建承辦得利鐘表廠。“港商北移后,內地廠房面積一般較原來擴大4倍,產能、產量俱增”。得利1992年便結束香港全部生產線,設計和營業部到2001年也遷往東莞總部,香港僅設有十多名人員的辦事處。
梁偉浩說,近十幾年,越來越多港商開始做內銷與自創品牌。得利最初采用商場寄賣的形式,由批發商銷售;但由于對市場規范和零售經驗不足,常常遺失貨物。
于是,梁偉浩改變策略,直接經營內地零售,以“店中店”模式在內地大城市開店。2003年得利內地零售店開至450間,陳列表貨價值90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但他坦言,銷售一環“燒錢”嚴重,僅1997年至2003年便耗費2億。
牽頭推動產業轉移
“我認同自創品牌理念,認為零售利潤也遠高于生產,但廠商必須量力而為。”梁偉浩最終將零售業務“轉手”給香港公司,僅保留自主品牌SAGA(世家),全身心投入工廠技術研發。
“2008年金融海嘯成為珠三角港商轉型發展的分水嶺。得利從2009年至今,僅升級生產線便投入5000萬元,同時加強研發。”梁偉浩透露,2013年還投資3000萬在東莞成立配套供應鏈產業園,把主要配件供貨商廠家集中在園區管理。2015年在廣東河源市投資2億興建“時計智能數碼城”,配合公司未來發展增長。
為響應推動產業轉移的號召,梁偉浩還牽頭帶領一批粵港鐘表業界,在河源投資3億打造“粵港鐘表生態園”,將成為集設計研發、生產組裝、鐘表博物館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園林式智能制造綜合中心。
梁偉浩認為,現在港商除科技創新外,還可充當大灣區發展的“超級聯系人”,將外國投資與人才引入灣區。
現在賣品牌 將來賣標準
目前,梁偉浩正籌劃在東莞道滘鎮、鳳崗鎮,分別投資6億打造2個國際鐘表文化產業園,將成為智能制造國際示范中心、鐘表設計研發中心、國際鐘表檢驗檢測中心。
“首個產業園擬今年(2019年)9月動工,2021年完工。”梁偉浩說,未來將把瑞士的設計師、檢測師請來,借助瑞士的力量慢慢提高中國制表行業水平。“以前東莞制造賣產品,現在賣品牌,未來的東莞制造賣標準”。
責任編輯:賈兆恒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