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交所已受理的30多家科創板申報公司名單中,深圳貝斯達醫療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小精尖”的代表企業。
身處國際巨頭環伺的大型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研發制造領域,貝斯達的科創實力與成色究竟如何?日前,中國證券報記者以一名“客戶”的身份,對貝斯達進行了實地探訪。

與國際醫療器械巨頭“賽跑”
在初創企業扎堆的深圳龍崗天安數碼城產業園區里,貝斯達是一家為數不多成立近20年的公司。

貝斯達研發中心展廳
來到貝斯達研發制造中心的展廳,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便是各類大型醫用設備。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公司產品圍繞醫學影像設備整體解決方案展開,產品范圍涵蓋了磁共振成像系統、醫用X射線設備、彩色超聲診斷系統、核醫學設備、醫療信息化軟件等五大系列近四十款產品。

展廳內擺滿了公司研發的大型醫療設備
“公司最核心的技術領域在于磁共振成像技術。”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貝斯達的核磁共振設備分為永磁型和超導型兩類,其中永磁型設備的單套售價大約在10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而高端的超導型設備售價則可以達到上千萬元。永磁型的設備以中小型醫院和醫療機構為主,而超導型的設備近年來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大型客戶接受。
“比起進口設備,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設備整體性價比更高。”貝斯達工作人員介紹,當前在大型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研發制造領域,以GPS(通用醫療、飛利浦、西門子)為代表的國際巨頭一直處于市場壟斷地位,由于技術和專利壁壘較高,公司是國內少數可以全自主完成研發生產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的公司,其中“構造強磁共振系統的關鍵技術與成像方法”于2017年12月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根據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統計,貝斯達磁共振成像系統產品2017年銷量國產品牌市場排名第二位,市場保有量排名國產品牌第二位,其中,公司永磁型磁共振成像設備銷量在市場全部品牌中排名第一位。
“在前沿的科研領域和品牌溢價方面,GPS等國際巨頭的優勢非常明顯。但在醫學臨床實用方面,公司的自研產品和進口產品的性能不相上下。而在貼近國人使用習慣和設備操作便捷性等方面,國產產品甚至更有優勢。”對于公司產品當前的市場表現,現場工作人員坦言,當前公司客戶以民營醫院、鄉鎮醫院等中小型醫療機構為主,并逐漸進入大型醫療機構的采購名單。
從過去幾年國產醫療器械進口替代的趨勢來看,大型醫學影像診斷設備這類高端醫療器械的“藍海”值得期待。
對于未來公司的發展路徑,貝斯達在科創板招股書申報稿中表示,受我國大型醫學影像診斷設備技術發展歷程、行業格局、我國醫療衛生體制以及醫院使用習慣的影響,公司選擇了一條“從民營醫院切入市場,不斷向公立醫院滲透”、“從基層醫院切入市場,不斷向高等級醫院滲透”的發展道路。
磁共振成像技術積累豐厚
在國內資本市場,貝斯達并不是過于陌生的面孔。早在2015年,貝斯達就曾經在新三板掛牌。2016年3月,貝斯達在證監會深圳證監局完成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輔導備案。
2018年7月,貝斯達在新三板終止掛牌。貝斯達在新三板摘牌前,對應總市值28.57億元。

記者在展廳內發現了一臺外形 “簡陋”的電磁線圈設備
作為一家科創企業,貝斯達為何會選擇在國際巨頭環伺的大型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研發制造領域深耕?在貝斯達研發中心,記者發現了一臺外形頗為“簡陋”的電磁線圈設備。旁邊的標識牌顯示,這是中國第一代電磁型400高斯磁共振成像儀的磁體。工作人員介紹,中國第一代磁共振成像儀于1990年問世,標志著發達國家在磁共振成像領域的技術壟斷被徹底打破,公司當前的核心技術團隊便參與了第一代磁共振成像儀的研發。
記者在貝斯達招股書申報稿中發現,工作人員口中的核心技術團隊指的是陳文波、羅斌斌、張少斌等人。公開資料顯示,上述核心技術人員曾參與了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一代自主知識產權的電磁型磁共振設備研發,是我國最早從事核磁共振研發的技術團隊之一,長期從事大型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研發,曾代表公司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多個國家級獎項。
從核心技術人員當前的持股比例來看,陳文波和羅斌斌同時出現在公司前十名自然人股東之列,兩人的持股比例均為1.04%。
從研發投入和專利持有情況來看,貝斯達招股書申報稿顯示,2015年至2017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達到了2090萬元、2558萬元和4477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了5.87%、6.16% 和9.5%。公司目前擁有50項專利,50項非專利專有技術,37項主要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多項軟件產品,擁有28項有效的CFDA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其中磁共振成像系統產品注冊證書9項,位居全行業前列。
盈利模式仍需市場檢驗
作為一名剛剛拿到科創板“準考證”的考生,雖然貝斯達在技術積累和行業前景方面都可圈可點,但公司相對特殊的盈利模式依然是外界關注的焦點。此前,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過去幾年的經營過程中,貝斯達的應收賬款余額一直保持高位,這或許增加公司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對此,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公司由于單個銷售合同總價較高,而公司下游客戶主要集中在為數眾多的民營醫療機構以及經銷商,依行業慣例多選擇分期付款的形式購買大型醫療設備。因此,報告期內公司應收款項隨著營業收入的持續增長而逐步增加。
“目前,由于公司客戶結構的原因,為了更好地在市場上推廣產品,公司出貨訂單多以分期付款為主。”貝斯達工作人員介紹,作為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追趕者,在國產替代趨勢中,分期付款的模式既是無奈之舉,也是公司靈活應對市場的舉措,未來隨著公司品牌知名度和議價能力的提升,這一現象有望改觀。
對于公司未來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具體舉措,貝斯達在招股書中表示,未來,公司將持續加強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遵從從核心算法、關鍵部件到系統創新,從影像鏈產品、精確放射治療產品到“互聯網+”、人工智能AI 影像的發展路徑,從系統整機制造向上游不斷延伸至關鍵部件生產,向下游不斷延伸到線下健康體檢、“互聯網+”遠程診斷、AI 智能診斷等綜合服務,不斷開展7.0T 超高磁場磁共振、正電子多模態PET-CT 及PET-MR、高能精確放療設備等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將公司打造成高性能、多品類、差異化的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大型醫學影像診療設備及服務提供商。
編輯:鄭雅爍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