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增量資金來了!股基又現“88魔咒”怎么破?這些大資金有望逐步入場建倉
原創 葉斯琦 林榮華
繼4月1日跳空高開高走,突破箱體震蕩后,4月2日,滬指繼續小幅上行,再創本輪反彈新高,3200點已觸手可及!A股后續行情如何演繹備受關注。
國泰君安研究所所長黃燕銘此前表示,A股將出現第三階段公募等主流資金主導的價值股行情,并帶領大盤上攻3200點。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公募基金后續新發產品帶來的增量資金,北向資金和兩融仍有提升空間,此外,銀行和保險資管有望逐步入場建倉!
股票型基金率先拉響“88魔咒”警報
公募基金能否扛起滬指上攻3200點的大旗?某公募基金策略分析師表示,公募基金的市值占比這些年已經下降很多,一段時間以來,整體加倉較多,下階段的加倉空間并不是很大。
事實上,從Wind提供的公募基金倉位測算數據看,股票型基金已經率先拉響“88魔咒”(當股票型基金或偏股混合型基金的股票倉位達到88%或以上時,A股將會見頂回落)警報。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日,股票型基金的股票倉位預估為88.75%,較3月1日的預估值提高2.34個百分點,較2018年年底的倉位則提高了4.23個百分點。

不過,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倉位尚有提升空間。截至4月1日,偏股混合型基金的股票倉位預估為83.48%,較3月1日的預估值提高3.77個百分點,較2018年年底的倉位則大幅提高了9.16個百分點。
前述公募基金策略分析師表示,隨著外資、保險等長線資金的持續入場,公募基金在A股的資金影響力不如之前。因此,股票型基金“88魔咒”大概率也不再應驗。不過,從目前的公募基金發行情況看,公募基金還能提供不少增量資金。
公募后續“子彈”充足
公募基金發行市場暖意濃濃。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3月新成立的基金達到102只,新成立基金的發行份額為1205.77億份,這一份額創下了2018年2月以來的新高。其中,新成立股票型基金18只,發行份額191.16億份,平均發行份額10.62億份;新成立混合型基金39只,發行份額354.44億份,平均發行份額9.09億份。
從單只基金募集份額上看,也出現了最終募集58.75億元的睿遠價值成長基金這樣的爆款基金,今年以來更是頻頻出現股票型基金提前結束募集的消息。
2018年以來公募新基金成立情況

前述業內人士表示,考慮到市場成交明顯活躍,這些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大概率會抓住市場回調時機逐步建倉。
北向資金和兩融有提升空間
前述公募基金分析師表示,從增量資金角度看,除了新發基金,外資和兩融余額的提升也比較確定。其中,MSCI權重的提升將在今年的5月、8月和11月分別實現,外資會是最確定的增量資金。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日,今年以來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1282億元。

在滬指突破前期高點之后,北向資金依舊持續買入。東方財富數據顯示,截至4月2日上午收盤,北向資金當日凈流入15.08億元,滬股通凈流入8.13億元,深股通凈流入6.95億元。

兩融余額方面,盡管近期兩融余額持續增加,滬指、深指也已經逼近2018年5月的指數高點,但兩融余額距2018年5月底的規模,仍有較大差距。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1日,兩市融資融券規模為9311.95億元,仍較2018年5月底的9891.77億元少579.82億元。
2018年以來兩市融資融券規模變化

針對A股下階段行情,國泰君安研究所所長黃燕銘此前表示,上證綜指已經脫離2400點至2900點的區間,成功進入到上面的一個區間,而且正在逼近3200點新的上限,所以判斷這應該是個反轉。后續市場不是強者恒強,而是風格轉換。
他認為,第二階段增量游資主導的高風險特征股票行情將告一段落,會出現第三階段公募等主流資金主導的價值股行情,主要是周期、消費以及有基本面的科技股。在這些市值偏大的股票助力下,大盤才能上破3200點關口,展開新一輪的行情。
對于黃燕銘的觀點,不少基金經理也給出了解讀。
某公募基金經理指出,公募基金本身的資金體量相對有限,黃燕銘所說的機構,更多的還是保險和銀行資管。這些機構的股票倉位相對處于低倉位,不少機構此前希望在市場回調到2800點附近再進場,但實際上,市場走勢很強,因為資本市場地位的極大抬升,也令投資者對A股走勢抱有較強信心。接下來,不排除保險和銀行資管這些大體量資金逐步進場建倉。
另一位公募基金經理表示,從每天復盤的情況看,近期業績好的個股走勢更好。不過,國防軍工、金融、信息等偏題材的板塊還是會持續表現。
另一位業內人士則給出了不同看法,市場活躍的時候,游資和散戶的影響力更大。只有賺錢效應消失之后,游資和散戶活躍度才會下降。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依然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