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艷芬

部分上市銀行2018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情況 |
隨著年報披露季的到來,上市銀行2018年成績單陸續亮相。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多家上市銀行的資產減值損失大幅飆升,有的銀行甚至翻倍計提。
對于背后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去年監管督導銀行充分暴露不良,銀行風險意識增強;另一方面,新金融工具準則(簡稱“IFRS9”)的進一步推廣,金融工具的分類標準、計量方式、減值模型發生了本質性變化,從而深層次影響了銀行的風險管理和經營策略,“穩健經營”或成為銀行今后經營的關鍵詞。
飆升的預備“損失”
IFRS9自2018年1月起實行,其中H股上市銀行已率先實施新準則,其他A股上市銀行則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上證報統計了已披露資產減值損失變化的20家A股和H股上市銀行數據后發現,除了哈爾濱銀行計提減少外,大部分銀行2018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規模較2017年大幅增加。
其中,中原銀行、江陰銀行和鄭州銀行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規模飆升較快。三家銀行2018年的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68.52億元、14.40億元和41.60億元,較2017年分別增加237.80%、126.70%和112.58%,而三家銀行的不良率均在2%以上,分別為2.44% 、2.15%和2.47%。
另外,光大銀行、青島銀行、重慶農商行、天津銀行以及郵儲銀行2018年的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增幅在50%至75%區間,另有7家銀行2018年計提減值的增幅在20%以上。
“加大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反映出銀行在風險偏好上更為審慎。同時,IFRS9的執行,也是銀行資產減值準備上升的重要助推因素。”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熊啟躍告訴上證報記者。
這一風控意識的變化,在各家銀行披露的年報中均有所體現。以資產減值損失增幅最大的中原銀行為例,該行在其年報中解釋稱,主要是由于執行IFRS9,需計提減值的金融資產范圍較上年擴大;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貸款;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不良貸款核銷金額明顯增加。
實際上,受2018年不良資產監管口徑變化的影響,區域性銀行普遍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大。“銀行核銷也叫‘撇賬’,用之前計提的減值準備把不良貸款核銷掉,后續為了應對風險會繼續加大撥備的計提力度。”某銀行業人士表示。
從多家銀行計提減值的資產結構來看,信貸類資產是信用減值損失最大的組成部分,這一項目資產在計提方法上受影響最大,多家銀行在年報中均有提及。
例如,中原銀行2018年發放貸款及墊款減值損失60.83億元,較2017年同期大幅增長397.80%。又如,鄭州銀行年內計提信貸資產減值損失加大了一倍的力度,該行年內發放貸款及墊款減值損失34.50億元,同比增幅97.79%。
已轉向的風控邏輯
與以往“大幅擴張”的步伐相比,“穩健經營”成為了銀行今后經營的關鍵詞。由于IFRS9對銀行財報計算的邏輯呈現本質性改變,或將給銀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另一方面,受宏觀經濟、市場經營環境和各類資產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銀行也通過加大計提減值準備,來進一步增強風險抵御的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撰文總結稱,透過對財務報表和相關監管指標的影響,IFRS9的影響將更深層次地滲透到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投資策略、風險管理、資本監管等各方面。
在新會計準則下,在財務報表中直接體現的是,未來資產端的風險將更加透明化。熊啟躍表示:“新準則下,部分表外資產將納入撥備覆蓋范圍。減值準備的計提邏輯和方法也將發生變化,‘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會替代‘已發生損失模型’,那么,未納入不良的問題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幅度會明顯上升。”
以建設銀行為例,該行在年報中透露,2018年資產減值損失1509.88億元,增幅18.55%,其中受表外業務信用減值損失增加影響,該行其他減值損失較2017年增加45.48 億元。
可預見的是,隨著銀行風控意識的日趨增強,信貸資產的成本將進一步提高。
“此外,受IFRS9影響,銀行發放長期貸款、高風險客戶貸款、信用貸款的信用成本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熊啟躍在談到銀行業務未來變化時表示,IFRS9實施后,銀行在發放一筆貸款后,需要計提的撥備會更多。
責任編輯:張譯文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