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是中國債券市場參與者值得記住的日子。從這天起,中國債券被正式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首次在國際主流債券指數中占有一席之地。
從“開門”到“納指”,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持續推進,發展前景愈發開闊,影響力不斷提升。
“美國國債市場是全球規模最大、交易最活躍的國債市場,相應的,美國擁有全球最發達的利率期貨市場。”業內人士認為,現貨市場持續快速發展,從擴大對內對外開放、豐富產品體系等多個層面對利率衍生品市場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穿越牛熊
彰顯“穩定器”本色
“這大概是中國債券市場上最經典的一幕。”談及此處,言談平和的楊愛斌調高了幾分語調。
作為第一批從公募基金成長起來的專業債券投資者,楊愛斌在債市浸淫了20載,從平安保險到華夏基金,再到創辦鵬揚投資,而后“私轉公”成立鵬揚基金,債市雖起起伏伏,他卻一次次轉危為機。2016年10月,在債市終結“史上最長牛市”轉身陷入大調整的前夕,楊愛斌帶領鵬揚基金成功出清債券逃頂,是他引以為傲的經典戰例之一。
“2016年9月初,G20峰會公報首次明確僅靠貨幣政策不能實現平衡增長,結合人民銀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鎖短放長’,貨幣政策轉向初露端倪。”楊愛斌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當時債市收益率很低,曲線幾乎被拉平、信用利差創歷史新低,市場已經開始出現調整跡象。“鵬揚基金從9月中旬開始就減倉,并通過國債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說到2016年底那輪調整,中信證券(港股06030)固定收益部自營交易主管張惠梓同樣印象深刻:“2016年底,宏觀政策轉向強調去杠桿、貨幣政策開始邊際收緊,但經歷了長達兩年多的牛市,債券市場積累了大量多頭頭寸。我們及時通過國債期貨對債券持倉進行套期保值,有效規避了大幅波動的風險。”
2016年底,國內債券市場大幅調整。2016年10月至12月底,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高約上升79BP至3.19%。在此期間,由于現券市場擁擠、國債期貨流動性好,大量持債機構利用國債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國債期貨充分發揮了避風港的作用,分流了債券市場的拋壓。
不光熊市中有利率風險,牛市中也存在。張惠梓提到,2018年債市雖處于牛市,但也在4月和9月出現過較大的回調。“在這兩次調整過程中,我們利用國債期貨有效控制了倉位風險,賬戶不僅沒有回撤,反倒實現了比正常月份還多的盈利。”她告訴記者。
規避利率風險是國債期貨的天然使命和首要功能。2013年上市以后,國債期貨歷經債券市場牛熊更迭,其利率風險管理工具的本色得到彰顯。
“國債期貨已成為機構投資者日益倚重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中金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不光是套保
解碼國債期貨“神技能”
市場機構從國債期貨上嘗到的“甜頭”遠不止規避風險這一點。
對于大體量的債券投資人來說,當市場形勢發生變化時,通過現貨市場調整倉位和組合結構往往存在不小的難度。而有了國債期貨,大的機構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對投資組合的調整。張惠梓再次提及2016年底的例子,“當時情況下,要在短時間內大量賣出現券幾乎是不可能的。國債期貨為債券頭寸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反過來看,在牛市階段,國債期貨可幫助投資者迅速提高組合久期,充分享受市場上漲的好處。”張惠梓又舉了2018年的例子。2018年,債市走出一輪牛市,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多時下行將近90BP。“牛市行情來了,需要迅速拉長久期,才能更好獲得收益。目前10年期國債期貨最活躍,正好可幫助投資者迅速拉長久期。”她還提到,“牛市也可能遇到調整,且牛市中投資者倉位普遍較重,反向交易容易引發踩踏,通過國債期貨可迅速降低久期,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昨天我的客戶申購了很大的量,在來不及買入現貨的情況下,我們就通過買入國債期貨來維持組合久期。如果遭遇客戶大量贖回,就通過賣出國債期貨來縮短久期。”楊愛斌對國債期貨在組合管理上的“奇效”也贊不絕口。
此外,國債期貨的推出,進一步豐富了債券投資者的交易策略。“2015年的時候,當時國債期貨IRR一度高達8%,實施賣出國債期貨、買入現券的正套策略,實際收益率可高達約50%。”張惠梓稱,“2017年底,國開債與國債的利差一度接近100BP,前者作為價值洼地的特征比較明顯,此時國債期貨在相對價值策略上的應用價值得到很好展現,通過買入國開債、賣出國債期貨鎖定風險,賺取幾十基點的利差,其收益不亞于方向性策略。”
據了解,國債期貨推出5年多以來,不光是開展套期保值,不少投資者已經在國債期貨套利、組合管理以及投機交易等方面大展拳腳。
2018年日均成交4.5萬手,日均持倉8.08萬手,分別是上市初期的10.5倍、21.8倍。目前已有約75家證券公司、68家基金公司參與,覆蓋三千多只資管產品……日前在“2019年國債期貨策略交流會”上,中金所有關負責人用一系列數據,勾勒出國債期貨交易推出以來的發展曲線。
開放新元年 國債期貨有期待
“2019年,債市開放新元年。”年初時,中金公司(港股03908)固收研究以此為題,通過專題報道闡述了對債券市場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期待。他們認為,隨著中國債券進入彭博巴克萊指數,2019年將是中國債市加快對外開放的重要一年。
中央結算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2月末,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國債規模已達1.08萬億元(總持債1.5萬億元),占國債托管總量的8%。
楊愛斌表示,“最主要的國債持有人還沒有入市,限制了市場廣度和深度的提升。希望銀行、保險機構能夠盡早進入。”“市場體量和流動性不夠,也限制了很多交易策略的實施。”張惠梓說道。
此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業銀行、保險資金等債券現貨市場最主要的參與主體尚未進入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發揮仍不充分。為提升債券市場運行質量,促進宏觀穩定,防控金融風險,建議盡快放行商業銀行及保險資金參與國債期貨市場。
“在跟境外投資者交流過程中,發現他們也對參與國債期貨交易表達了強烈的愿望。”楊愛斌認為,國債期貨應跟上現貨市場開放步伐,在擴大對內開放的同時,適時推進對外開放。
“利率風險對沖工具的選擇受限也是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市的一大掣肘。當前境外機構參與國債期貨的訴求很高,因為國債期貨采用實物交割機制,是直接管理國債利率風險的工具,對沖效果要遠遠好于其他利率衍生品。”前述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指出。
“此外,希望利率衍生品市場能進一步豐富產品體系。”張惠梓補充稱,業內非常期待30年國債期貨的推出,以形成覆蓋整條收益率曲線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
責任編輯:唐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