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稅收減免扮靚銀行業績 大配政府債是主因

            2019-04-01 07:19:32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魏倩 ○編輯 黃蕾

              銀行的賺錢之道似乎有了微妙變化。上市銀行去年的經營業績普遍傳出暖意,但細究數據可窺,銀行修正業績除了撥備率這個工具外,還有一個秘密武器——繳稅因素。

              上證報記者在梳理已披露年報的上市銀行經營數據后發現,不少銀行去年上交的所得稅大幅減少,甚至部分銀行所得稅為負。與此同時,銀行去年的投資收益普遍大增。這一減一增,“扮靚”了銀行業績。

              對于所得稅的減少,雖然各行在年報中各有詮釋,但據某城商行資管部人士分析,主要是銀行自營資金投資地方政府債可以免稅,增值稅和所得稅都能減免。

              所得稅減免 “修正”業績表現

              在重重經營壓力之下,銀行去年的利潤結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0家上市銀行2018年所得稅下降。

              例如,大行中的建行、中行、交行、工行2018年全年所得稅較上年分別減少了36.38億元、7.09億元、6.72億元、35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為6.48%、1.87%、5.34%、4.53%;股份行中的浦發、民生、中信所得稅分別減少了60.57億元、11.85億元、4.48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為40.85%、12.29%、4.77%。

              城商行和農商行也不例外。例如,寧波銀行、青島農商行所得稅較上年分別減少5.31億元、0.4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為65.71%、6.47%。

              對于所得稅的減少,上述銀行在年報中各有詮釋。建行在報告中解釋稱,2018年該行所得稅實際稅率為17.05%,低于25%的法定稅率,主要是由于持有的中國國債及地方政府債券利息收入按稅法規定為免稅收益。

              中信銀行也解釋稱,主要由于集團國債、地方債等永久性差異納稅調減金額增加所致。所得稅減少超過60億元的浦發銀行,則在報告中解釋為“免稅收入增加”;寧波銀行解釋為:優化資產配置,免稅資產投資有所增加。

              業內人士表示,不要小看這些合理免掉的所得稅,部分銀行正是因此“修正”或者擴大了凈利潤增幅。

              例如,浦發銀行2018年利潤總額較上年減少45.44億元,同比下降6.51%,然而稅后歸母凈利潤增加16.56億元,同比增長3.05%;民生銀行2018年利潤總額較上年減少了17.8億元,同比下降2.93%,但是稅后歸母凈利潤增加5.14億元,同比增幅為1.58%;寧波銀行則因所得稅減少了5.31億元,稅后凈利潤同比增速由稅前的13.13%擴大至19.93%。

              事實上,因繳稅因素影響銀行稅前、稅后利潤的情況,在2017年年報中就已有明顯體現,2018年則更甚。上述城商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去年主動投資政府債的熱情很高,就是因為免稅的同時,還能引來地方政府存款。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債利息只免增值稅,但僅限于票息部分。

              例如,中信銀行去年就增配了大量政府債。該行年報顯示,2018年該行債券投資9446.2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136.41億元,增長29.23%,主要由于集團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加大輕稅負、輕資本的政府債投資規模所致。該行去年在政府債投資上,增配了1765.56億元。

              投資收益普遍大增有原因

              一方面,銀行通過合理避稅,“修正”了業績;另一方面,投資收益也成為銀行收入的重要來源,幾乎所有類型銀行去年投資凈收益都出現了大幅增長。

              2018年年報顯示,江陰銀行紫金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鄭州銀行、民生銀行的投資收益同比增幅都超過100%。其中,民生銀行、鄭州銀行幾乎是暴增,兩家銀行2018年投資收益分別較上年增長99.46億元、21.78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高達366.34%、375.26%。

              剛剛上市不久的青島銀行,投資收益則從2017年的1億元增至2018年的19億元,由于基數低,增幅可謂驚人。

              在存貸款端有優勢的大行和股份行,如農行、交行、招行等,2018年投資收益也出現大增,較上年分別增加116.53億元、65.84億元、64.31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85.62%、154.41%、103.64%。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銀行業分析師許文兵向記者解釋稱,債券免稅部分計入利息收入,而投資收益主要是買賣或按市值計價變動產生的收益,例如,交易性金融資產、證券投資等。

              投資收益出現大增,原因之一是去年銀行大量增配債券、貨基等。例如,寧波銀行解釋稱,其2018年投資收益增加17.28億元,同比增幅51.66%,是因為貨幣市場基金投資收益所帶來的。

              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實施,導致了計量方式的改變。例如,中信銀行解釋稱,報告期內,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匯兌凈收益合計149.57億元,比上年增加48.71億元,是由于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后,部分業務計量方式改變,由確認利息收入改為確認非利息收入,及資產證券化投資收益增加。

            責任編輯:唐婧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