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交卷了!
2018年,雖然華為遭遇外部壓力,但仍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績單。據3月29日華為發布的2018年年報顯示,華為2018年全球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72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5%。
值得一提的是,消費者業務收入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成為第一收入來源,也就是說消費者業務成了“香餑餑”。
A股只能靠銀行來打敗華為了?
2018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同比增長19.5%,凈利潤為593億元,同比增長25.1%。
單純從這一數據來看,華為已經打敗了絕大部分的A股公司,A股中僅有銀行股以及“兩桶油”才能與其媲美。
從目前已經公布了2018年報的A股上市公司來看,僅有6家公司比華為更賺錢:
證券名稱 |
2018營業收入(億元) |
2018凈利潤(億元) |
工商銀行 |
7737.89 |
2987.23 |
建設銀行 |
6588.91 |
2556.26 |
中國平安 |
9768.32 |
1204.52 |
招商銀行 |
2485.55 |
808.19 |
中國石化 |
28911.79 |
802.89 |
中國石油 |
23535.88 |
724.10 |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而在港股上市公司中,剔除一些A+H股后,在賺錢能力上比華為更厲害的也僅有3家公司:
證券名稱 |
2018營業收入(億元) |
2018凈利潤(億元) |
中國移動 |
7368.19 |
1177.81 |
匯豐控股 |
3632.55 |
865.31 |
騰訊控股 |
3126.94 |
787.19 |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對于華為如何獲得如此高額的利潤,華為方面表示,研發很重要!華為高度重視技術創新與研究,堅持將每年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發。2018年,華為在研發方面投入了1000多億元,在《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從研發員工數量來看,2018年,從事研發的人員有8萬多名,約占公司總人數的45%。
也就是說,你見到的兩個華為人中,差不多有一個是研發出身。
吸引人才的關鍵是什么?薪水自然必不可少!目前,華為有18.8萬員工,按照2018年雇員工資、薪金及其他福利1124.03億元的總數來算,粗略估算人均年收入近59.79萬元。

事實上,在A股目前公布2018年研發費用的公司中,研發費用最高的也不過100多億元,下圖是截至3月29日公布研發費用的前十大A股公司:
證券名稱 |
2018營業收入(億元) |
2018研發費用(億元) |
研發費用/營業收入(%) |
中國石油 |
23535.88 |
128.26 |
0.54 |
中興通訊 |
855.13 |
109.06 |
12.75 |
中國中車 |
2190.83 |
108.97 |
4.97 |
中國石化 |
28911.79 |
79.56 |
0.28 |
上海建工 |
1705.46 |
51.79 |
3.04 |
京東方A |
971.09 |
50.40 |
5.19 |
比亞迪 |
1300.55 |
49.89 |
3.84 |
TCL集團 |
1133.60 |
46.78 |
4.12 |
濰柴動力 |
1592.56 |
43.20 |
2.71 |
恒瑞醫藥 |
174.18 |
26.70 |
15.33 |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在目前A股研發費用最高的10家公司中,僅有中興通訊以及恒瑞醫藥的研發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10%。
四大業務板塊各有千秋
2018年,華為四大業務板塊各自的成績單亮點如下:
在運營商業務領域,華為積極把握新機遇,推出極簡5G和SoftCOM AI領先解決方案,并在品質家寬、IoT等領域開拓創新推動運營商新增長,實現銷售收入2940億元,與上一年基本持平。
在企業業務領域,華為提供云計算、大數據、AI、物聯網、融合通信等技術及數據中心、全閃存、WIFI等產品,并融合這些技術提供數字平臺,支撐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智慧園區和金融、交通、能源等客戶數字化轉型,實現銷售收入744億元,同比增長23.8%。
在云業務領域,華為云上線超過160個云服務和140個解決方案,與伙伴在全球23個地理區域運營40個可用區,全球發展合作伙伴超過6000家,AI服務在10大行業超過200個項目進行探索。
在消費者業務領域,華為智能手機在全球市場規模和高端品牌地位進一步提升,全場景智慧化生態布局取得關鍵性突破,實現銷售收入3489億元,同比增長45.1%。

消費者業務首超運營商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幾乎占據華為營收的半壁江山。
2018年,華為(含榮耀)智能手機發貨量2.06億臺,同比增長35%。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3488.52億元,同比增長45.1%。消費者業務營收占比達48.4%,而運營商業務營收占比為40.8%。
在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看來,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超過運營商業務收入,說明華為已成功從一家網絡設備商,發展為一個消費電子品牌。
具體來看,2018年,華為MateBook X Pro憑借全面屏、隱藏式攝像頭設計,直接拉動華為PC品牌快速提升,華為PC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330%。華為平板業務在全球平板市場同比下滑的背景下,繼續保持逆勢增長,2018年發貨量同比增長達到14%。華為智能穿戴設備2018年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120%。
再看華為的智能手機業務。2018年,華為Mate20系列在人工智能、性能、續航、充電、拍照、外觀設計等方面引領行業創新,上市兩個月全球發貨量超過500萬臺。截至2018年底,華為P20系列發貨量已經突破1600萬臺,創下華為旗艦手機銷量的新紀錄。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報告顯示,2018年華為(含榮耀)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達到14.7%,穩居全球前三。

這是華為的極限嗎?“嗷嗷叫”的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有著更大的“野心”。
據媒體報道,余承東前不久表示,中國只要賣出3臺手機就有1臺是華為的,目前華為在中國中高端手機市占率達到34%,年底將達50%。2019年智能手機(目標)2.5億至2.6億部全球出貨量,達到世界第一。在P30發布會上,余承東也以友商蘋果和三星的機型作為對比,目標就是要將兩大友商挑下馬。
高管的“危機感”
由于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2018年以來遇到了一場危機,以致于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不得不親自出馬接受中外媒體采訪回應。
而在今年1月初,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央視的采訪時指出:“外界有人說,現在可能是從公司成立以來最艱難最危機的時候,但實際并非如此,華為今年(營業額)至少增長20%,每一個部門都躍躍欲試。華為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部的機構臃腫,人浮于事。”
在2018年年報中,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致辭表示: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堡壘也最容易從外部加強。

2018年年報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致辭
華為董事長梁華在2018年年報的董事長致辭表示:“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以及存在何種困難,我們仍然會沿著公司的戰略方向繼續前行。”
郭平指出,華為是一家100%由員工持有的民營企業,沒有任何政府部門及其它第三方機構持有公司股權、干涉公司經營與決策。雖然不是上市公司,但我們一直參照上市公司的標準和實踐,堅持每年發布公司年報,年報中的財務報表經獨立審計師審計,讓外界了解華為業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獨立性。
同時,郭平還表示:“對于不公平的對待,我們也將基于司法程序的確定性,通過法律手段來捍衛我們的權利。”
“危機”,有危就有機。通信專家項立剛對中證君表示,雖然2018年華為受外部因素影響,但這也極大提升了華為的品牌影響力。對于華為來說,這也是一次“免費”廣告,華為業務也將因此受益。
從5G業務來看,年報顯示,華為投入5G技術研究已超10年之久,累計向ETSI聲明2570族5G標準必要專利。截至2019年2月底,華為已經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定了30多個5G商用合同,40000多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
項立剛表示,運營商業務是相對穩定的業務,2018年全球4G網絡建設處于平穩狀態,而5G網絡建設才剛剛開始,所以華為運營商業務2018年較為穩健,預計隨著5G網絡建設進程的推進,運營商業務收入還將繼續保持增長。
編輯:鄭雅爍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