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一蕙
連續虧損被*ST,扭虧之后必然能摘帽嗎?答案是,不一定。最近幾家ST公司的遭遇透露了最新的監管動向——ST公司是一舉摘帽還是只能摘星,需看公司自身是否有硬實力。監管部門對風險警示制度的嚴格執行,背后的信號值得深究:對主營空虛的公司而言,僅依靠“財技”摘帽的套路或將失靈。
四家ST公司境遇不同
最近四家滬市公司的摘帽境遇值得細究。
今日起,重新上市第一股ST長油由于“回歸”后首份年報達到了摘帽條件,公司股票簡稱將恢復為“長航油運”。同一天,此前連續兩年虧損的*ST船舶因為2018年扭虧,股票簡稱也將恢復為“中國船舶”。但就在前一天,同樣因連續兩年虧損披星戴帽的*ST創興(維權)、*ST安泰(維權)雖然2018年度扭虧,卻只能摘星,公司股票簡稱分別變更為ST創興、ST安泰。
每逢年報披露季,ST公司各種五花八門的摘星摘帽手段備受關注。而今年的“摘帽季”又因為市場回暖,及各路資金“炒殼”熱情復燃顯得分外熱鬧。這個當口,四家滬市ST公司的情況卻透露出不同,尤其是除長油外,情形完全一致的三家*ST公司為何有不一樣的境遇?
答案還在公司自身。
ST長油、*ST船舶之所以能夠摘星摘帽,主要是由于其主營業務比較突出,有一定的行業地位,企業自身造血功能健全。例如ST長油退市期間進行了主營調整,剝離了最大虧損源VLCC船舶,經過重整,主營業務調整為國際市場成品油運輸和國內原油運輸,雖是重回A股,但行業龍頭地位并未動搖。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3.8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6億元,扣非后凈利潤2.9億元。
*ST船舶也是行業“領跑者”,是國內規模最大、產品結構最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之一。公司2018年營業收入169億元,歸母凈利潤4.89億元。雖然扣非后虧損3.45億元,但相較上年公司虧損23億元、扣非后虧損達32億元而言已經大幅改善。同時,公司的業績無法走強還有航運業復蘇緩慢的行業因素。但整體看,公司主營業務是“實打實”的,并未出現空心化跡象。
相比之下,*ST創興和*ST安泰雖在2018年扭虧,但其扭虧的源頭并非來自于公司自身經營的根本性改善。例如,*ST創興主營業務處于轉型后的發展期,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關聯交易。公司收購上海上源建筑100%股權的方案尚未最終確定。而*ST安泰2018年年報被出具了非標的審計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底,公司存在逾期銀行借款12.71 億元、逾期應付利息1.84 億元、逾期未繳稅費0.32 億元、逾期未繳社保1.67 億元,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同時,公司前期也有反復摘戴帽的情況。
可見,依靠關聯交易、外部輸血等“財技”扭虧,自身主業質地未并徹底改善的ST公司,想“一步到位”摘星摘帽難獲放行。
摘帽套路將失靈
上述四家公司的境遇,反映出監管對摘帽的最新態度。這意味著,以往成為“慣例”的摘帽手法或將失靈。
部分公司公告已經透露出動向。例如,*ST正源由于存在被上交所公開譴責的情形,規范經營存在問題,公司3月23日年報披露的同時,發布的是申請“摘星不摘帽”的公告。對比之下,于3月26日發布年報的*ST哈空、*ST油服,則明確提出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從年報情況來看,*ST油服營業收入規模較大;*ST哈空長期主業突出,其經營戰略清晰,發展規劃具體,并且前后投入較大資金,主營業務經營時間較長。這或許是兩家公司在申請撤銷*ST時,未提及可能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原因。
另一個動向是,已經戴上ST帽子的公司想要“進一步”摘帽,也存在一定難度。根據上交所《上市規則》第13.1.1條,當投資者難以判斷公司前景,利益可能受到損害時,交易所對公司股票實施風險警示。已經發布年報的ST巖石(維權)、ST南化、ST云維、ST滬科等公司就是此類。例如ST滬科在2018年只實現了“摘星”,但在今年,公司年報發布后,也并沒有提出摘帽申請。分析人士指出,主要是由于上述公司經營情況未有明顯改善,部分公司雖然實現了盈利,但主要依靠貿易業務“保殼”,沒有突出的主營業務,因此在披露年報后,仍然會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現實案例已經鮮明體現了監管立場:在判斷是否符合摘星摘帽條件時,監管機構更加關注的是公司的自身持續經營能力,通過關聯交易、貿易收入、突擊處置資產等非持續性的慣用“伎倆”達到摘帽條件,這一做法在未來會受到監管的嚴格關注,套路難以為繼。
市場人士指出,交易所從嚴執行退市風險警示制度,其實與近兩年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總體理念是一脈相承的,也與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目標一致。“只有讓績差公司、風險公司和問題公司通過騰挪利益、突擊交易、關聯交易等財技逃脫披星戴帽的套路‘失靈’,才能有效督促上市公司專注主業,踏踏實實提高自身硬實力。”該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王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