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倡議 鼓勵創新融資模式

            2019-03-28 07:47:24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倡議 鼓勵創新融資模式

              當“一帶一路”倡議步入第六個年頭,它所帶動的投資建設、傳遞的合作理念已逐步在沿線各個經濟體落地開花。 

              “基礎設施的落后制約著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全球化需要‘修路’,中國倡導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實際上啟動了一項為全球化‘修路’的基礎工程。”在3月27日上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分論壇上,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張燕生的一席話,道出了與會嘉賓的共識。 

              合作開放理念深化 

              踐行六載,“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共贏理念,已經越來越多地得到社會各界的深深認同。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董事長金立群在論壇上闡釋了他對“一帶一路”理念的理解:“任何國家、任何投資者在任何地方做的項目,只要是促進全球和區域合作的,促進全球和區域和平與發展的,它就是‘一帶一路’項目。” 

              這種開放、包容的理念也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中。“我們堅持‘一帶一路’合作的開放性,支持不同的發展伙伴來參與基礎設施的長期融資。通過多邊和雙邊的合作平臺,鼓勵多邊開發機構和‘一帶一路’國家做聯合融資,也鼓勵三方合作、多方合作。”中國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在論壇上指出,同時,鼓勵私人部門的資本以一些創新的融資手段共同參與基礎設施投資,比如PPP模式,也鼓勵“一帶一路”倡議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其他地區的發展倡議對接,“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的倡議。 

              開放的多邊合作正逐步達成。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董事長祖布科夫表示,“一帶一路”將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對經濟配置產生極大影響。未來歐亞經濟聯盟將和“一帶一路”進一步對接,并推動區域一體化。 

              緊密的合作需要更清晰、高質量的政策框架。據鄒加怡介紹,財政部正致力于構建“一帶一路”高標準發展的政策框架,與27個國家的財政部門一起核準了“一帶一路”融資的指導原則。同時,和6家主要的多邊開發銀行,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通過這些政策框架,希望鼓勵參與“一帶一路”的各方能夠遵循國際通行的規則,要適應發展中國家的實際需要,也要遵循市場的基本規律。 

              多手段創新融資渠道 

              資金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國家開發銀行副董事長兼行長鄭之杰在論壇上建議,“一帶一路”建設融資需求巨大,應搭建更加開放包容的融資平臺,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國際資本、國有和私人資本等各類資本的優勢,形成推動“一帶一路”發展的合力。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國開行已累計為600多個“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融資超過1900億美元。截至2018年底,國開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余額為1090億美元。 

              “鼓勵思考一些創新的融資手段,動員更耐心的長期投資的資本,用更多的股權投資、PPP項目融資等方式,多渠道參與基礎設施融資,而不是簡單的借貸方式的融資。”鄒加怡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定制化的融資產品組合。鄭之杰說,要深入分析具體項目的實施環境、功能性質和現金流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融資模式和產品組合,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創新形成不同的融資模式,要做到一國一策、一事一策。 

              吸引資金的同時,還應加強風險防范。鄒加怡指出,要完善項目的風險管理,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有投資就會有風險,關鍵是把風險管控在合理的限度內。

            責任編輯:李昂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