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開發與銷售“增速背離”還會維持多久?
李宇嘉
時隔43個月后(2015年6月后),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再度負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今年前兩個月房地產數據,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3.6%,延續了去年7月以來增速下行的態勢。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分別為-9.7%、-0.6%、2.2%,分別較去年12月下降5.6、2.1和7.3個百分點。根據實地調研,熱點樓市集中的東部,重點城市開盤去化率下降;西部是三四線樓市集中的區域,2018年1、2月是返鄉置業高峰,推動西部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3.0%。而今年,三四線樓市顯著下行。
需求端下行,直接拉低了開發商的新開工率。今年1、2月,全國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增長6%,較2018年下降11.2個百分點,較2018年四季度下降13.2個百分點。開發商到位資金增速比2018年回落4.3個百分點。下游需求走弱影響銷售回款,而上游融資繼續緊縮(1、2月占開發商到位資金近30%的自籌資金下滑)。2018年新開工能保持15%左右的高增長,與三四線樓市明顯回升有關。這輪樓市回升呈現板塊輪動特征,中西部非熱點三四線城市樓市回升明顯,一些城市交易面積翻倍。但進入2019年,三四線樓市降溫。開發商預期走弱,還表現在拿地上。今年前兩個月,全國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4.1%,這一增速創2009年以來新低,而2018年全年則為增長14.2%。
年初往往是開發商推盤的高峰期,而銷售回款又是資金來源的大頭(近50%)。于是,在當前銷售庫存相對較低的情形下,“快周轉”依舊是緩解資金鏈緊張的利器。可見,在2018年高基數的基礎上,今年1、2月新開工還能保持6%的增長,實屬不易。事實上,2018年以來,新開工一直穩健增長,而“去杠桿”貫穿全年,開發商資金鏈也一直緊張,不少開發商借預售“加杠桿”,延緩項目竣工交付,以致新開工面積增長17.2%,而竣工面積下降7.8%。今年前兩個月,這樣的“剪刀差”還在持續。
房地產施工面積今年前兩個月同比增長6.8%,是2015年3月以來的歷史新高。在開工相對穩健,施工面積快速增長的推動下,開發投資是當下房地產各項指標中的“最大亮點”。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1.6%,增速比2018年提升2.1個百分點。助推開發投資逆勢走高的,主要還是土地出讓金高增長,以及開發商分期交付(一般在1年之內繳清)地價款和延遲入賬。2018年高增長的土地成交面積和價款,會延后進入今年地產投資統計中,或將助推2019年開發投資高位平衡。另外,2018年開發商延緩項目竣工,致使全年開發投資中的建筑安裝投資負增長。但2019年地產融資環境有所好轉。因此,2019年建筑安裝投資將會由負轉正,這將是支撐開發投資高位平衡的重要力量。
受益于2018年擬建項目部分已進入施工期,2019年地產開發投資有條件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以地產項目落地周期3個月左右判斷,2019年一季度開發投資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據發改委上月底發布《2018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發展趨勢監測報告及2019年投資形勢展望》,2019年包括地產業在內的多個行業,有望成為投資熱點,支持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由此,即便考慮到商品房銷售、新開工和拿地等領先指標下行,開發投資也不會失速。
基于地產開發投資逆勢增長,業內估計下半年將進入增速下行期,全年或呈前高后低走勢。不過,支撐力量也會托底開發投資增速下行幅度。首先,“減稅降費”、“降成本”等政策,開始惠及居民購房。目前,按揭貸款利率已連續3個月回落,首套房貸利率預計將在4月前后回到基準利率水平,“折扣利率”或將再次出現。經過兩年來整頓金融秩序,資金違規進入樓市、違規“加杠桿”現象等已被控制住了,基于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的融資政策,進入政策調整框架。
除了貸款“降成本”,交易稅費“降成本”進程也已開啟,這將激活二手房市場,并實現“二手房—新房”的聯動和循環。在財政赤字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不管是減稅降費,還是基建發力,都對地方財政收支平衡提出了較高要求。對樓市而言,調控取得明顯效果、“房住不炒”預期初步形成的同時,下一步將是遵循行業規律,回歸實體經濟,求穩的前提下“促增長”。各種托底政策的支持下,商品房銷售下滑幅度有限。同時,“快周轉”依舊是開發商加快新開工的動力。2016年-2018年三年供地保持增長,加上巨大的施工面積等,足以支撐開發投資維持正增長。
(作者系資深房地產研究人士)
責任編輯:李昂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