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產經觀察·聚焦就業優先(上))
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李心萍 丁怡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就業的新提法很多:“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就業被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涉及千家萬戶。為何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今年就業政策將會怎樣“出招”?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
就業優先政策怎么看?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就業政策也是宏觀調控的手段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一次將穩就業列為“六穩”之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做出具體部署,強調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就業優先屢被提及,釋放了哪些信號?
在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看來,今年第一次把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就是要把就業的問題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來審視和推動。
“也就是說,就業已被視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說。
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賴德勝也表示,今后,我國在制定和調整宏觀政策時,就業指標的重要性、優先性將愈加凸顯。“以前,我國的就業問題主要是總量問題,增長穩崗位就多,因此盯緊GDP增速指標,就業形勢就好;但是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機器換人’等結構調整對低技能就業產生了擠出效應,結構性就業矛盾凸顯,同樣的增速未必還能實現同樣充分的就業,因此宏觀調控中,就業指標重要性明顯提升。”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還意味著就業不僅僅是優先目標,就業政策也是宏觀調控的手段,實現了目標與手段的統一。” 蔡昉說。
對此,不少人有疑問:就業政策也能像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那樣促進經濟增長、熨平經濟周期嗎?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勞動力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已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賴德勝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其中,生產要素投入量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投入量。受環境承受能力限制、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生產要素投入已達頂峰,要想保持持續較快增長,得靠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
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人力資本至關重要。“只有通過有力的就業政策讓勞動力實現合理配置,才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賴德勝說。
從熨平經濟周期的角度看,就業政策也能發揮功效。“作為宏觀經濟的核心指標之一,政府可以通過就業政策對失業率進行干預,進而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整。”蔡昉說。
那么,作為宏觀調控手段之一,就業政策有哪些抓手?
“相較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許多人不了解就業政策工具有什么,這與我國早期實施的就業政策有關。”賴德勝說,早期的就業政策聚焦事后兜底,如為失業人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
作為宏觀調控的手段之一,就業政策更多指的是積極的就業政策。“積極的就業政策有許多工具,比如說,通過政府購買、鼓勵創業的方式創造就業崗位,通過保險返還等政策維護就業崗位,通過培訓提高職工技能,幫助其匹配就業崗位等等。”賴德勝說。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將以往所提的就業優先戰略改為就業優先政策。”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說,戰略與政策是不一樣的,戰略往往是大方向,政策則一定要有具體舉措。
實現今年目標難不難?
按照6%—6.5%的GDP預期增速測算,1100萬人以上城鎮新增就業可以實現
今年就業的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
“1100萬人以上”是對就業壓力的回應。
“834萬高校畢業生、500萬左右的中職畢業生,再加上輟學的城鎮初高中學生、退役軍人,這些人都需要在城鎮找工作,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增勞動力仍然維持在1500萬人以上。”賴德勝說。
“1100萬人以上”是對充分就業的追求。
有人說,1500萬人以上的新增勞動力意味著1500萬個以上的崗位需求,為何只制定了“1100萬人以上”的就業目標呢?
這涉及充分就業的概念。“經濟學研究發現,因為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總會存在由于供求不匹配而造成的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無法做到讓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全部就業。”莫榮說,因此,充分就業與一定的失業率往往是并存的。
“根據學界的研究,我國實現充分就業的指標為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蔡昉說,今年將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放寬至5.5%左右,就業目標定為1100萬人以上,既充分考慮了充分就業目標,也顧及宏觀經濟所面臨的下行壓力。
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今年中國經濟有能力實現1100萬人以上的就業目標。
先看經濟增長。我國經濟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顯著提升。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服務業的發展,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增加的就業從過去的80萬人、90萬人,逐步提升到現在的200萬人。
“國際上有些組織曾提出疑問,經濟增速下滑,就業一定下滑,這是世界經驗,怎么中國是例外?”莫榮說,那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量依然巨大。當我國經濟總量在40萬億元時,經濟增速為10%,每年新增的GDP是4萬億元,現在我國經濟總量已達90萬億元,即使是6%的增速,其絕對增加值也有5.5萬億元,基數大了,即便增速有所放緩,增量依舊能支撐就業增長。
黃守宏也表示,按照6%—6.5%的預期增速目標測算,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再說就業潛力。近年來,我國各類市場主體蓬勃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尤其是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五年來,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多證合一”“證照分離”等一系列舉措顯著改善了營商環境,極大鼓勵了創新創業創造。目前全國實有市場主體1.06億戶,其中新設立市場主體占比達到總量的73%。日均新設市場主體5.8萬戶,日均新設企業1.8萬戶。“創業帶動就業具有倍增效應,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為就業增加打下了堅實基礎。”莫榮說。
最后看政策環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說,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意味著今年各項政策將優先支持就業,產業政策、財稅政策、貨幣政策、教育政策等將綜合發力。
“尤其是加入就業政策后的宏觀政策,可通過加大政策間的協調配合力度,為穩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蔡昉說,當失業率高于自然失業率出現周期性失業時,單靠就業政策已難以對失業率進行調整,那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可配合發力,合力調控。
落實就業優先該咋辦?
突出重點群體精準施策,加大減負、培訓、保障力度
“就業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為人社部門來講,更是責無旁貸。我們將主要圍繞‘一個突出、三個加大’下功夫。”張紀南說。
“一個突出”,就是突出重點群體,精準施策。
“在做好面上就業工作的同時,突出重點群體,重點做好大學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和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創業工作,針對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張紀南說。
春節假期一過,火車上的招聘會、火車站的招聘會、村里的招聘會,從一線城市到小縣城,各式各樣的招聘會頻頻亮相,為農民工送崗位、送政策、送服務,幫助農民工群體就業創業。
這不,廣東省人社廳工作人員盧健秋、郭曉明剛剛從四川廣安趕回廣州,拉來了1800人的返崗專列。“春節期間就開始忙活,一邊聯絡農民工,一邊聯絡就業服務機構。我們帶著就業服務機構到廣安接人,火車上招聘,下車即上崗。”盧健秋說。
“接下來,還有400多場招聘會等著我們呢,有針對農民工的,也有針對高校畢業生的。”郭曉明說。
“三個加大”,就是加大減負、培訓、保障的力度。
企業有活力,就業有保障。“今年,我們要在‘降、返、補’這三個字上做文章。”張紀南說,“降”就是降低社保費率;“返”就是對不裁員、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加大失業保險費返還的力度和幅度;“補”就是對于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企業給予社保補貼和貸款貼息等。
技能在手,崗位不愁。在黃守宏看來,就業優先政策含義非常豐富,不僅要聚焦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要未雨綢繆,為將來打算,加快培養能夠滿足我國經濟轉型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為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兩項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大政策,一是高等職業院校擴招100萬人。現在中國高職在校學生1300多萬人,每年招生400萬人左右,今年要在這個基礎上再擴招100萬人,并有相關的政策作為保障。二是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這么做,既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同時也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從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黃守宏說。
保障權益,兜牢底線。“就業政策還有一項重要手段就是就業幫扶,為失業人員提供托底安置服務。”賴德勝說。
張紀南介紹,對于失業人員,將完善實名制服務和管理,及時兌現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待遇;對于零就業家庭,將加大援助和幫扶力度,確保及時動態清零。
此外,黃守宏表示,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這就要求在支持各產業企業發展的同時,要大力支持那些就業容量大的小微企業和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陳永樂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