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農大博士開發鴕鳥經濟遠銷歐美日韓 農戶年均增收9萬

            2019-03-17 16:18: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農大博士開發“鴕鳥經濟”遠銷歐美日韓 農戶年均增收9萬元

              記者 王天譯

              平山縣南甸鎮解家町村村民吳文波在喂食鴕鳥。 

              中新網石家莊3月17日電 “每只鴕鳥10個月左右能長到90公斤,售價2400元以上,除去各種成本,利潤在千元左右。”談起養殖鴕鳥的經濟效益,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村民張永杰不假思索。

              今年33歲的張永杰是平山縣南甸鎮雁子頭村村民,2012年,不甘在家種田的他來到石家莊市尋找商機,意外接觸到了鴕鳥養殖。“主要飼料是花生糠和菜葉,只打一次預防針,而且極易適應環境。”張永杰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帶回了96只雛鳥。

              由于初次養殖,張永杰的雛鳥死了30多只,即便這樣,這批鴕鳥還是給他帶來了4萬多元的收益,第二年,他把養殖規模擴大到了450只,第三年1150只。這個原本只在動物園才能看到的動物,突然成了農戶飼養的家禽,而且還能掙錢,一時間,張永杰名聲大噪,慕名而來的村民絡繹不絕。

              “到現在,僅在我們南甸鎮,養殖鴕鳥的農戶就有37戶,我們經常在一起交流經驗,采用統一的養殖模式,不僅鴕鳥的成活率越來越高,抗風險能力也越來越強,效益越來越好。”張永杰說。

              南甸鎮解家町村村民吳文波一家7口人的收入主要靠種田,生活困難。在學習了張永杰的致富經驗后,他借錢買來了100多只鴕鳥,當年見到了收益,“現在我從當地農商行貸了款,養了300多只鴕鳥。”吳文波說,他對今后的生活信心滿滿。

              吳文波和眾多鴕鳥養殖戶的成功,離不開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劉福辰的支持。

              今年54歲的劉福辰是石家莊市贊皇縣人,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預防獸醫學專業,長期在獸藥和動物飼料領域搞科研、生產,曾獲得河北省十佳杰出青年、石家莊市勞動模范等諸多榮譽。

              “2003年,保定市一位鴕鳥養殖戶找到我,當時,因為鴕鳥孵化率低、成活率低,養殖成本居高不下,瀕臨破產。”劉福辰說,那是他第一次接觸鴕鳥養殖,為了幫助養殖戶,他開始研究鴕鳥習性及養殖技術。

              這一研究,劉福辰發現,這個原產南非的物種,渾身都是“寶”。“鴕鳥肉為紅色,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含量低,并含有人體必需的21種氨基酸,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媲美牛肉;鴕鳥全身羽毛為絨毛,且不帶靜電,是一些高檔服飾原料,亦可用于擦拭高級精密儀器。”劉福辰說,鴕鳥皮和鱷魚皮、蜥蜴皮、蟒蛇皮等被共同列為稀有皮具,在歐美地區廣受歡迎,也是高檔皮包的原料之一。

              此后,劉福辰開始將工作的重點放到鴕鳥養殖技術的改良上,并在石家莊地區開辟了總面積2000多畝的鴕鳥養殖基地。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將鴕鳥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提高到了90%以上,并申請了鴕鳥專用育肥料的國家專利。

              “鴕鳥的抗病力極強,經過品種改良后,鴕鳥的一生只需要防疫一次,飼養中不需要任何添加劑,主要以花生糠和青菜葉為主,而且在40℃至-30℃的環境下均可露天飼養,飼養成本低,肉品綠色環保。”劉福辰說。

              劉福辰告訴記者,經過多年培育、改良,他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產品銷路也越來越廣,“每年出口香港數十噸‘鴕鳥扒’,鴕鳥皮銷往歐美日韓,鴕鳥毛做成的撣子幾乎在全美的沃爾瑪超市都有銷售。”

              劉福辰說,隨著“鴕鳥經濟”的市場不斷擴大,來自全國各地的養殖戶也開始慕名而來,他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養殖技術傾囊相授。十幾年來,由他培育出來的鴕鳥已經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其中飼養數量100只以上的規模化養殖戶600多戶,戶均年增收9萬余元。

              “很多扶貧工作組的同志找我考察鴕鳥養殖,實施鴕鳥養殖扶貧。”劉福辰說,面對貧困戶,他不僅給予長期的技術指導,而且簽訂保價收購合同,確保貧困戶能夠增收、脫貧。(完)

             

            責任編輯:王涵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